1924年01月27日。森林用鐵路全線通車;
1979年08月01日。經過20,088天,羅東林鐵全線停駛;
2009年12月12日。羅東林鐵停駛後30年,林鐵溯源第一次上路。
2024年05月04日。森林用鐵路通車100周年,停駛後45年,林鐵溯源第八次上路。
|
八次林鐵溯源的招生簡章變化,圖片插圖占比越來越高,文字資訊漸漸轉成QRcode,活動內容也不斷進化,你參加了幾次呢?
|
都走到第八次了!說實話,還有什麼新鮮事可以寫嗎?
告訴你可多著呢!每一次中心都絞盡腦汁放入更多的奇思妙想,讓旅程不只是騎腳踏車,而是充滿了林場風味的史詩(搭配義大利人棒極了手勢),假如你之前沒有參加過,歡迎你點開過去活動花絮!感受經典的魅力。
2012年活動傳送門
2014年活動傳送門
2018年活動傳送門
而今年的林鐵溯源,更是為了慶祝林場百年,在原路線上穿插不同程度的創意,讓經典活動長出新枝枒!招生人數也來到了史無前例的100人(壓力山大)。
同時,八次的溯源也橫跨了15個年頭,照片忠實記錄了歷年沿途景物的變化,提醒著我們即使看似同樣的事物,終究不是完全相同。
所以這次花絮,除了看新意,也能看到跟過去的差異!接下來就跟著文字與照片,一起飽覽2024林鐵溯源吧!
|
從竹林車站開始到天送埤車站折返,再沿著安農溪畔自行車道返回竹林車站,便是這次林鐵溯源 |
每一次的起點都是在竹林車站,做為當時森林用鐵路的終點站,當成溯源的起點再適合不過,我們一起集合、手勢訓練、熱身,然後跟車站長領取剪票,浩浩蕩蕩出發。
|
騎腳踏車不好語言溝通,肢體動作非常重要,統一手勢可以讓前行中的眾人快速理解前方遇到的狀況 |
|
老站長出來剪票囉!祝大家有個平安順利的旅程(圖為2018年林鐵溯源) |
|
今年也有老站長剪票環節,不過這次由當時副站長的兒子擔任,時光變遷,已入花甲之年的兒子穿著爸爸的工作制服,胸前別上位階徽章,一身的文物實體,超有傳承及歷史韻味 |
|
不只站長服飾,今年還有新增搖鈴出發環節,也是當時文物實體。在鐘錶不普及的年代,火車出發進站都是靠搖鈴提醒,讓我們也搖鈴三聲,通知大家要出發囉~~~ |
|
園區北側的出入口是當時鐵路進到林場的道路,今年也一樣從北側出發 |
|
2009年第一次林鐵溯源,當時是從中正北路出發,背景是現在仍在的獅子會鐘樓 |
|
2012年還是從園區舊拱門出發,走在中正北路上,不符合當時森林鐵路路線 |
|
2014年就改由園區北側入口出發了,符合舊鐵路路線(圖為2018年出發照片) |
如果竹林車站算第一站,歪仔歪站是第二站,可惜歪仔歪站在1945年即廢站,至今已無明顯站體痕跡,所以出發後直接騎將近6公里路程,抵達大洲車站。
|
2012年的大洲站,雖然是重建的新站,但站體前還是空地一片 |
|
2024年的大洲站,疫情後搖身一變成了咖啡館,空地也擺上了遮陽桌椅,車站感已經弱化許多 |
|
大洲地區一直是重要稻米產區,今年安排在這站拿到用當地特色做成的超大飯糰,學員都說一顆可以抵兩餐吃 |
離開大洲站4.5公里後抵達萬富站,1954年改名的萬富站,之前都稱作二萬五站,名稱來由是當時一甲地種植的甘蔗密度,不過因為緊鄰現在的公路,腹地不大車流量卻大,短暫停留補給水分後便匆匆上路,沒有喝個甘蔗汁或是啃甘蔗真是太可惜了(也是現在沒有種甘蔗啦)。
|
2014年的萬富站,完全湮沒在平房社區,只能比對地圖尋找蛛絲馬跡 |
|
2024年的萬富站,經過社區的努力,雖然仍看不見當時車站重建,但有一面公車候車亭介紹當時的「二萬五」車站地圖已足夠(圖片中地圖上方向往下的鐵路是更早年代的手推車路,不是森林用鐵路)
|
再騎4.3公里,抵達三星車站,目前是洛克馬公園,跟歪仔歪站一樣,幾乎找不到任何遺跡殘存,不過既然來到三星,用三星蔥做成的餡餅遠近馳名,當然不容錯過
|
用洛克馬為意象作的翹翹板,坐在上面品嘗三星蔥餡餅,好像更有味道了 |
吃飽喝足後繼續上路,再3.5公里就到達天送埤站了(學員表示以為可以騎車減肥,沒想到每站都吃很豐盛,反而變肥),天送埤站作為山地段跟平地段的樞紐,配有迴轉盤,因應山地段鐵路路況不佳時的臨時終點站。
|
2009年的迴轉盤,當時還可以轉動唷 |
|
2024年的迴轉盤,已經不能動了!(其實2018年就被重新漆成黑色且轉不動了,不勝唏噓感+1)
|
曾經的靜謐小站,因為影視作品為人所知,保留著當時舊站體樣貌、迴轉盤跟加水站等其他站體設施,富有時空錯置感。八次林鐵溯源中,多數時候都是活動的折返點,剛好可以藉此看一看15年間的變化。
|
2009年的林鐵溯源是目前最「宜蘭」的一次,在雨中前進,可以在照片中紅衣女子上方看到加水站還屹立著 |
|
2010年的天送埤站,從背景可以看出還是純樸的鄉間車站感 |
|
2011年的天送埤站,時間尚短看不出轉變 |
|
2012年的天送埤站,當時天際線還算明顯,中午變天應該是山區天氣的標配 |
|
2014年的天送埤站有不一樣囉,你注意到了嗎?除了樹長高了,地上的軌道鋪面也變囉! |
|
2018年的天送埤站,作為林鐵意象的觀光小火車行駛中,豎立起一面「古一隧道」假景,同時,加水站遺構拆除,真是變化頗大的一年阿 |
|
2024年的天送埤,附近的樹木已經超越站體高度,顯得車站愈發嬌小了,同時鄰近土地蓋起房舍,山景更遠囉! |
|
轉一個角度看,周圍蓬勃發展,即使是停駛的舊車站,附近社區居民仍不斷用他們的巧思為這車站注入新的樣貌
|
每一次辦理林鐵溯源,都穿插各種不同的新意,讓活動不致於重複單調,絕對可以一來再來,這次在天送埤站,中心邀請到社大講師 彭彥哲老師,本身也是位鐵道迷,來跟我們說這條鐵路故事。
|
學員都很聚精會神地聽鐵貓(彭彥哲)老師解說,席地而坐沒問題的 |
不僅如此,今年的林鐵溯源招生文案上寫著42公里,有參加過往年場次的朋友應該會發現,過往都寫39公里,這比以往多出來的3公里是哪裡來的呢?該不會是地震震開的吧!
當然不會是地殼變動多出這3公里,這「3公里」也是這次加進來的新亮點,其中2公里是中心規劃沿著舊鐵路,離開天送埤車站後,繼續往土場站的方向出發,直到道路盡頭的里程;1公里則是前往天送電廠,親眼目睹百年前興建的水力發電廠,如何改變宜蘭的生活,同時也改變了運送太平山木材的方式。
電廠的部分,巨大的水管伴隨豐沛的安農溪水量,搭配中心講師精彩的解說,參加的學員想必都有印象,但延伸的舊鐵路呢?
|
安農溪的起點,同時也是宜蘭地區電力的來源之一 |
|
場地勘查時邀請對羅東森林鐵路頗有研究的在地文史工作者來解說這段鐵路 |
|
這段可以看到寬廣的蘭陽溪溪谷,風景非常推薦,也是2024林鐵溯源規劃上實際的折返點 |
場地勘查也做了,活動設計也安排了,但最後活動當天無人抵達,為什麼呢?
如同天送埤車站設置迴轉盤的原因一樣,山地段的森林鐵路因為在山谷中穿梭前進,容易因為山壁崩塌阻礙,車子無法繼續前進只能調頭。
今年活動開始前兩天有下起雨,再加上地震剛過地質不穩,為了學員安全,最終決定下次有機會再去了。
2024林鐵溯源圓滿落幕,過程或許未臻完美,但也感謝各位學員在結束後給予我們的反饋,讓我們有更多清楚精進的方向。
當然最想感謝中心的志工老師們,辦這樣一場活動,沿路的交通管制、各站的闖關與物資發放、學員們的緊急意外需求,都需要一定數量的人力支援,100人的活動,幕後志工人力就接近40人,謝謝他們從場勘、前期分工、預演、走位跟當天執行都拿出無比的活力。
很多人都是從第一次到今年第八次參加,將近15年的時間,從青絲到雪白,也有人管理得當,身材越發健康,如果讓大家有個難忘的活動體驗,功勞絕對是屬於這些背後的推手們。
礙於隱私,這次的今昔照片就不放上老師們的15年容貌對比啦,謝謝志工們充滿笑容跟熱情投入在活動中,希望下一次有機會能一起創造奇蹟,「林鐵溯源」我們下次見!
臉書活動答案:3>2>1>5>4。你答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