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海與人的千絲萬縷 ─ 2021年國教署海洋補助計畫系列課程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雨水自天上來,落地後順稜、順著坡緩緩流向山谷,是以成為河溪,最終流向同一個終點,匯聚成海洋。過程中孕育出無窮生命,甚至演化出大異其趣的萬千生態系,人,自然也是其中的一份子,這些存在於課本上的知識,其實鮮有機會親身去觀察及驗證。於是我們在2021年的秋天推出了一套好玩的解謎課程,帶領學員們走訪宜蘭縣蘇澳鎮內的三處地點,親眼觀察山、河、海乃至於人之間的關聯,並將原本書中的知識,透過三道線索來梳理出屬於自己的見解。至於山、河、海、人這四個主角之間如何互相影響,就讓大家跟著海洋補助課程的步調一起了解吧!

老漁民的智慧竟藏在森林中? – 七星嶺&白米河

        七星嶺,標高230公尺,這座位於蘇澳鎮旁的小山是當地人踏青的好去處。一般民眾可能不了解,他們行經的山陵有一部分早在民國2年就被法律所保護(但當時是日本統治,所以是大正2年),是一片歷史悠久的「漁業保安林」呢!以往的漁民沒有聲納、漁業氣象預報等工具,該於何時前往何處捕魚全憑「經驗」二字。經過長久的累積與傳承,漁民們發現森林附近的海域往往有比較多的魚群聚集,能讓大家多吃幾頓飽飯,森林與海洋的關聯也就做為漁民們的一項智慧被流傳下來。隨著時間過去,知識的積累及科技的進步,人們理解了森林如何將恩惠施予海中,也才產生出為了顧全海洋資源而保護森林的概念。時至今日,儘管政權轉移,這塊地仍持續被不同的法律保護至今。

遠處的山即為七星嶺,山上的森林為受法律劃定的漁業保安林。

        七星嶺旁有一條貫穿蘇澳的溪流—白米河,非常適合講述森林與溪流間的故事,課程進行的地點位於白米河的下游處,離出海口的距離約700公尺。在這種位置的河川具有很特殊的水文條件:該地的水不屬於淡、鹹水的其中一類,它的鹽度介於兩者之間,這種略具鹽分的水域被稱為「汽水域」。有趣的是,靠近出海口的河道還會受到潮汐的影響。在退潮時,河水流入海中,但漲潮時海水卻會逆流入河。這種特別的現象導致此區域的河段具有複雜的鹽度、水流變化,此種海水會逆向流入河川的河段被稱為「感潮河段」。
        這種特殊的環境也引來許多魚類棲息於其中,或許是來躲避天敵的稚魚,也或許是隨著潮汐前來覓食的魚類。牠們的外觀、行為皆有著不小的差異,各具不同的求生本領和策略,但也有著共同的特色,牠們都演化出了能夠適應劇烈鹽度變化的一身本領。我們在課程中於此地設置了數個蝦籠陷阱,和學員們一起觀察這些身懷絕技的生物都有甚麼過人之處。

蝦籠陷阱:內部有兩層的角錐型構造,角錐的底部向外,且頂端具有開口。在設置陷阱時在內部放入味道濃重的餌料,並將開口朝向下游處。動物循著味道,打算大快朵頤時便會進入陷阱,但自內側向外的洞口位於角錐形狀的頂部,動物們不易從中逃離,動物們便會困在陷阱中。

丟陷阱,會很難嗎:學生們也嘗試施放蝦籠陷阱,可不只是單純將陷阱丟出去而已喔!
丟的時候要考慮到拋丟時的動作、手勢,以及陷阱的角度、方向等,才能順利讓陷阱的開口朝向河川的下游。

豆仔魚:鯔科魚類的幼魚俗稱豆仔魚,常見的烏魚即屬於此類。豆仔魚的幼魚會進入河口覓食,捕食小型生物及有機碎屑。成魚則常活動於沿岸及近海,通常成群洄游。


漁民的停「車」場 – 南方澳漁港(蘇澳港)

蘇澳港舊稱「東港」,曾為台灣島上的第三大港口,依照港區的不同,具有商港、漁港及軍港三種功能,而課程進行的南方澳,則以漁港為主。站在港邊張望一圈,可以發現南方澳漁港的漁船有別於普通的船隻,擁有著獨特的外型和機構,就像挖土機、吊車一般,一眼就能看出它是一種為了執行專門任務而特化的工具,但他們有著什麼樣的用途呢?

海上的聖誕樹—捕鯖船

        眼前的船隻大致分為兩類,第一種就是船上掛滿燈泡,招搖高調的鯖魚捕撈船。具有趨光性的海洋生物可不只有小卷而已喔!有許多其他生物同樣會受到光線吸引,鯖魚就是其中之一。捕鯖船會在夜晚行駛到近海的漁場,開燈吸引海中的魚群,待牠們聚集到船側之後,再將牠們一網打盡。為了追求效率,漁民還有可能通力合作,以「船」為單位做分工,一船專司以燈光引誘魚群,其餘船隻則在魚群被吸引過來後,環形包圍魚群,將其捕捉。

學員後方的漁船即為捕鯖船,鯖魚可是南方澳漁港的重大漁獲呢!在作業時,漁民會打開船上的燈泡,吸引鯖魚、竹筴魚等具有趨光性的魚類前來,再用漁網捕捉。 

河口的大嘴怪—鰻線捕撈船

        除了掛滿燈泡的捕鯖船之外,南方澳漁港還有另一種船隻具備著有趣的外觀,它們的船身狹長,並且在船頭的左、右各有兩根長長的鐵桿伸出船外,這是為了捕撈鰻魚的幼體—鰻線所裝設的工具。
性成熟的鰻魚會在海中產卵,幼體於海中孵化後便游向河口,準備逆流而上,在河中成長茁壯。在河中生長成為成體後,牠們便順流而下,迴游至海中繁殖、產卵,完成牠們的生命週期。當牠們游到沿岸、河口附近時,看起來小而細長,就像「線」一樣,所以稱作鰻線。不過也別因為牠們的體型小就看不起牠們喔!鰻線擁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在行情好的時候,光是「一隻」比吻仔魚還要小的鰻線就能賣到150元,換算成重量,真的有可能和黃金有同等的價值,也難怪漁民為此趨之若鶩了。
經驗豐富的漁民們會算準時間,在鰻線洄游至河口及沿岸時前去捕撈。船首的兩根鐵棒連接著漁網,能透過機械控制開合,然後將魚網放入海中。打開後,整組漁網就像是超~大型的竹簍一樣,船隻在前進時就能夠捕起海面的鰻線及其他小型魚類。


鰻線捕撈船的船頭左右各有一對鐵棒。在捕撈時,漁民可將鐵棒打開放入海中,利用鐵棒之間的漁網來捕撈漁獲。

海洋的恩惠 – 南方澳大縱走

在課程的尾聲,我們來到了南方澳商店街,觀察有關「人」的線索,盤點南方澳有哪些行業和大海相關,如何受到大海的滋養,得以於此安身立命。現在就跟著我們的腳步,看看南方澳有哪些和海有關的行業吧!

學員們徒步環繞南方澳一圈,對海洋相關產業進行觀察及盤點。

發現海洋相關產業後,便將其分門別類,整理在學習單上!

漁:

        若要說有誰是站在第一線,面對面和大海相處的人的話,那想必就是漁民了吧。在港邊,處處可見漁民工作的身影,有人在漁船邊爬上爬下,打理著漁船上的工具;也有人將幾十公尺的漁網攤在地上,一面晾曬,一面來回檢查哪處需要修補整理。看起來,漁民在陸上的工作也絲毫說不上輕鬆呢!

食:

放眼望去,商店街到處都是鮮魚湯、海產餐廳的招牌,饕客們一個個進進出出,絡繹不絕。大海提供食物予人,透過漁民的手,轉交給陸上的人們享用。而餐廳負責將海產昇華成料理,以解顧客的口腹之慾。雖說大廚們各個都有高超的廚藝,但少了漁貨也難以一展長才,自然和海脫不了關係。

中心教師正帶領學生們盤點南方澳和「海」有關的行業。


行:
南方澳豐富的漁貨可不只能養活一個聚落而已,還足以讓別處的民眾也享受大海的恩惠,若要說誰的功勞最大的話,那非貨運行業莫屬。漁獲捕撈上來後,部份到市場販賣、部份進了餐廳,其他還有一大半是透過貨運的幫助來運往別處。在課程中,我們也觀察到許多貨車在餐廳、市場、漁船外來來去去,讓更多人得以享受大海的贈禮。

信仰:
南方澳的人們因為海洋而聚集到此地,各自為了生活努力拚搏,當然也少不了心靈的寄託。南方澳的鎮安廟、進安宮和海的關係密不可分,為居民祈求出海平安、滿載而歸的場所;甚至連門框周圍的對聯都是與海有關的文字,極具特色。

南方澳鎮安宮 – 對聯:南方澳的廟宇也充斥著滿滿的「海味」。對聯祈求出海平安、大豐收等內容,展現出居民和海洋的強烈連結及地方特色。

        除了上述這些之外,其實還有很多行業都是因海而生,例如港邊的食品加工廠、食品冷凍廠,同樣靠海生活。而在漁民、加工業者、港務人員依海聚集後,隨人群聚集而來的各式產業如超市、便利商店、銀行等也間接獲得了大海的幫助;到頭來,要找出哪個產業是和海洋無關的,搞不好還比較困難呢!

結語 – 森林是大海的戀人

        不知道看到這邊的各位,有沒有推敲出山、河、海與人之間的關係呢?且聽我娓娓道來!
河流起源於山的深處,受森林孕育而生,最終流向大海。森林具有涵養水源的功能,能夠在強降水時攔截水分、固著泥沙,使河流不易大幅暴漲,帶著奔騰的泥水前往低地造成危害。森林所攔截的水分還會注入地下水脈,在沒有降水時依然匯聚成為河流,是以晴天時河川也不至於斷流。河溪在流動的過程中,會混入各式各樣來自森林的「雜質」,例如落葉、泥沙、甚至是生物的屍體,這些雜質會與水滴一起流經整條河川,在移動的過程中,他們會碎裂、溶解或被微生物分解成細小的碎屑及養分,最終隨水流進入大海。這些「雜質」對海中的生物來說可是不可或缺的寶藏!它們會成為藻類、浮游生物的養分,而後又間接地養活了蝦米、小魚、大魚,滋養了海洋中的許多生命,最終透過漁民之手來到陸地上,使人得以溫飽。
間隔遙遠的山海看似不相及,實際上卻密不可分,也才有了這麼一句話來形容:森林是大海的戀人,河溪就像他們間的紅線,牽起了兩者。那人呢?人是山海的孩子,受其孕育而生,有了山海,才有了南方澳港的文武百業;有了人,才有了你我交織出的社會百態。山、河、海與人的關係,大概就像父母之於孩童一樣吧!

在南方澳繞完一圈,觀察完山、河、海、人後,帶著滿滿的收穫回學校!
在教室討論、整理出四位主角的關聯。

討論完後,學員們一起上台發表觀察、歸納的成果。
希望閱讀文章的你們也能獲得滿滿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