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小腳ㄚ調查隊,探索得子口溪

熱情的太陽高掛在天上狂歡,蟬不斷高亢鳴唱著,熾熱的夏天來臨,又到了小腳ㄚ們走訪溪流的時候。持續九年的「小腳ㄚ走溼地」,羅東自然教育中心帶學員探索全流域,觀察不同河段的生物與環境樣貌,發現我們的生活與河川緊密連接,看見人類在河川中的各種利用方式。

小腳ㄚ們集合!準備開始探索旅程


【小腳ㄚ開始旅程前的必備工具】

小腳ㄚ的學員在每天活動結束後,將在溪流的所見所聞與感想全都記錄下來,並試著提出一個在活動中觀察到的問題,是小腳ㄚ的重要慣例,今年當然也不例外,「小小紀錄本」再次登場!
透過小小紀錄本,孩子們努力挖出自己腦海中的溪流記憶

小小紀錄本同時也是學習手札,回答玲瑯滿目又充滿創意的溪流問題,是中心教師每天的睡前功課


【走入溪流,生物調查第一步】

小腳ㄚ旅程第一站為得子口溪流域上游段「五峰旗風景區」,潺潺流水聲縈繞耳畔,孩子們各個摩拳擦掌,迫不及待要進入溪流中,享受乾淨清涼的溪水,但在下水之前,我們還有任務要讓小腳ㄚ完成。每造訪一個新環境,小腳ㄚ們第一個任務就是環境觀察,透過觀察描繪一條溪的樣貌,試著清楚描述環境特色與感受,這是判別環境安全度及進行生物調查時的基本功夫。
環境觀察不只用文字呈現,圖繪也是一種表達方式

在上游溪邊,小腳ㄚ發現水流的很急、離山很近,周圍被茂密的樹林圍繞,但腳邊有烤肉遺留的垃圾令人不太舒服;同時也利用溫度計、鹽度計及氨氮試劑進行水質檢測,雖然第一次做環境觀察還不太熟練,但相信在往後幾天會越來越嫻熟。
小腳ㄚ們分工,利用科學方式進行水質檢測

觀察完環境,小腳ㄚ就要進入沁涼的溪水,著手進行生物調查囉!徒手翻石找水蟲,浮潛觀溪魚,你能找到哪些生物呢?
水生昆蟲經常依附在石頭,減低水流沖擊力道

閉氣、潛入水裡,快看!好多魚在眼前游過

石蠅、水蜈蚣、蜉蝣、石蠶蛾、水蠆等小昆蟲的出現,訴說著這是個乾淨的水域

黑白相間的台灣石 "魚賓"喜歡在淺潭與水體表面


【不同調查方法的選擇,你想選哪種?】

第二天我們帶小腳ㄚ們學習不同的調查方法,經過一個上午的努力,利用竹竿、魚線等工具,跟著老師一步一步操作,完成自己的手作釣竿。在製作釣竿的期間,有幾位學員對於在上游浮潛還意猶未盡,向老師詢問「今天的調查可以也用潛水的方式嗎?」,我們沒有直接反駁,而是要小腳丫們親自去觀察環境後再做決定。
練習完操作釣竿就準備前往中游垂釣啦!

下午抵達得子口溪中游,發現山好像離得更遠了一些,鄰近馬路傳來吵雜的車聲,四周有許多農田,田旁的排水道直接與河道連接,平靜的水體不似上游那般清澈,原本想要在中游浮潛,的學員一看到混濁的流水,便馬上反悔「我不要在這裡潛水,釣魚就好!」
釣魚是一個需要具備耐心的活動,調整垂釣深度、保持安靜不驚擾魚群、透過浮標觀察魚訊,並反覆經歷魚餌被啄食的挫折,接著再次嘗試,沒有耐心的話可沒那麼容易!來看看利用垂釣法進行魚類調查,小腳ㄚ發現有哪些魚住在水流平緩的中游河段?
成功利用自製釣竿釣起魚啦~

外來種的紅胸鰂(ㄗㄜˊ),有紅色斑塊的鰓蓋與鰭是牠的特徵,被作為觀賞魚類引進台灣

白鱎(ㄑㄧㄠˊ)為台灣原生種,向上翹的吻部及身體上方較黑的體色,顯示其為生活在水域淺層的魚種

在釣起的魚中發現,有著豔麗外表的紅胸鰂數量特別多,但牠其實原本不是生活在這片水域,他被作為觀賞魚類引進台灣,但曾經的觀賞魚為何會出現在這條溪?外來種的紅胸鰂會對環境造成什麼問題?一個一個疑問不斷冒出,小腳ㄚ開始重新思考人與河川的關係,並將問題寫入小小紀錄本。


【淡水與鹹水相會的河海交界】

第三天上午我們帶小腳ㄚ走進得子口溪出海口,一抵達河口,便發現滿地垃圾,惡臭味不斷飄來,偶有零星幾隻沙蟹在遍布垃圾的沙地上穿梭,轟隆隆的工程施作噪音圍繞在耳邊,如此衝擊的畫面讓大家十分驚訝,「這真的是同一條溪嗎?」學員們心中充滿疑惑。
在河口沙灘上一轉頭,就能看見兩側滿地垃圾

前兩天在上、中游河段調查到不少生物,小腳ㄚ們滿心期待前一天拋下的蝦籠能採集到滿滿的魚、蝦、蟹,大家合作奮力拉起蝦籠,卻發現只有十幾隻寄居蟹,失落的表情全寫在臉上,不少孩子按耐不住心中的疑惑,紛紛向教師提問「為什麼我們只有捕捉到寄居蟹?」「這裡這麼多垃圾,生物還能活得了嗎?」「垃圾都是誰倒在這裡的阿?」隨時間過去,我們逐漸看見一整條得子口溪的完整樣貌,學員從單純對生物好奇,轉變為對環境改變的疑惑,同時一個念頭在小腳ㄚ心中慢慢發酵…
前一天學員至河口拋擲了放置不同餌料的蝦籠,期待能收穫滿滿

隔天全部六個蝦籠只採集到這幾隻寄居蟹,是為甚麼呢?


【解密小漁夫日誌,揭開養殖業歷史】

得子口溪的最後一站-下游段是宜蘭的養殖產業區,河岸兩旁發現好多大大小小的魚塭,相比其他河段多了更多人工設施:排水道、水閘門、魚塭進出水管、水車等,但在魚塭區的周圍,出乎意外地有許多小螃蟹生活在此,生物們妥善的利用不同環境中可使用的資源,努力的生存著。

透過解讀小漁夫日誌,拼湊魚塭區水資源的使用方式與引水、排水歷程,了解到周遭居民在幾十年前都是直接引得子口溪的水進行養殖,而現在卻因為過去人類利用得子口溪的方式與影響,以及不當養殖排水習慣使得水質劣化,現在大多採抽取地下水及海水供應站的海水來養殖魚蝦,減低魚蝦染病機率。
小腳ㄚ們努力找出小漁夫日誌中的關鍵線索


海水供應站將海水抽起,儲存在水池內,再分配給周遭有需求的養殖戶


【小白鱎生存大作戰】

最後一晚,我們利用前幾天調查到的物種來玩角色扮演,由小腳ㄚ們扮演小白鱎,模擬這幾天在得子口溪觀察到的情境:外來種問題、河川汙染問題、河道開發問題等,在扮演的過程中,深刻體會這些溪流居民所面臨的威脅與壓力。
小白鱎們開始瘋狂爭奪食物,吃不飽的白鱎就會被淘汰

代表紅胸鰂的學員綁上紅布條,與白鱎競爭食物與活動空間

由教師扮演的泰國鱧出現在河域內,肉食性的泰國鱧開始獵捕白鱎與紅胸鰂

被淘汰的小腳ㄚ綁上藍黑布條,以人工廢棄物身分回到河川中,他們會阻撓生物的活動,水域環境越來越糟

學員扮演的小白鱎族群,在經過層層生存危機後,最後僅剩一隻存活


【為環境做一件小事,卻是我心中的大事】

走過一條溪流,環境的改變讓小腳ㄚ們主動對這三天所經歷的旅程產生了省思,經過小白鱎生存遊戲後,一個想法逐漸成形,決心要為這條溪流盡一份心力,在最後一天戴起手套、拿起夾子,至附近的沙灘淨灘!
在清理垃圾時發現,五花八門的垃圾都有,廢棄漁網、烤肉架、菸蒂,甚至針頭、藥品,但最多的還是來自於生活中的垃圾。

往年與這次的淨灘紀錄都顯示垃圾大多來自生活用品

淨灘看似有所成果,但其實經過小腳ㄚ們的清理,沙灘只減少了不到1%的垃圾,大浪一來,又會有各種廢棄物被沖到沙灘上,除非從源頭做起,在生活中達到垃圾減量,否則偶爾撿撿垃圾對環境只是杯水車薪。
大家合力清理出的大型廢棄物,其實只是這沙灘中垃圾的一小點


我們一邊在享受溪流資源的同時,卻也可能在無意識中破壞環境,如同被剪碎又被拼貼的圖畫,即使後續努力彌補,也極難修復到最一開始未被破壞的樣貌。
被破壞的溪流能修復回原本的樣貌嗎?答案是:不可能!


在每晚回收的小小紀錄本中,可以明顯看見學員們的成長,對生物產生更多好奇、關心外來種議題、關注垃圾問題、思考廢水排放與管制,大家對環境問題變得更加敏感。四天三夜的小腳ㄚ走溼地結束了,但希望這個營隊的結束是每位小腳ㄚ的開始,即便只是開始在意環境,許多的在意加起來就會是不一樣的力量!
期望小腳ㄚ們在營隊結束後能將友善環境的行為實踐於生活,進而影響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