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竹屋-曾經輝煌的台灣竹業

前陣子竹屋內遇到一位有趣的大哥,在我完成展館的解說介紹後,本想轉身回到書本中繼續打滾的我,卻從他眼中看出一股欲言又止的熱情,按捺不住好奇心的我,便留下來多聊了幾句,於是這才問出隱藏在他眼底的故事。「我是個生意人,曾經營竹製家具十幾年…」,大哥以一種平靜的語氣娓娓道出這段話,雖然平靜卻帶著強烈溫度。


大哥說,約莫二十幾年前,當時的竹製品還是非常有競爭力的,除了提供國內本身的內需外,以外銷品的身分來做出口也是相當大宗的。而竹子的相關加工技術也在這個時候達到一個水準,像是在「防腐防蛀」和「塗裝技術」的部份,都有很顯著的成長。而當時政府也輔導地方設立竹材加工廠、協助業者採購機器設備,以及舉辦竹材加工建教合作等措施,因此竹子加工業也在這個時候達到一個高峰。聽說當時只要是台灣出產的竹製品,品質之好,每個外國人無不是豎起大拇指說讚!我聽著聽著也彷彿能夠想像出當時繁榮的景色,就像是我們園區以前是如此熱鬧一般,那是一個專屬於以前那個年代美好的光景。
但是好景不常,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的生活型態也開始有了巨大的轉變,竹製品的地位漸漸被其他工業製品取代,再加上土地與工資水準的上漲,屬於勞力密集的竹材加工業也漸漸地喪失了原有的競爭力,被迫外移到中國大陸甚至是東南亞一帶去設廠,然後利用當地低廉的勞力資源及材料,生產竹製品出口到外國甚至再回銷台灣本島。「到底還是差了台灣一大截!台灣的師傅和手的工畢竟還是比較精細,成品好或不好內行人一看、一摸就知道,外國的還是差得多了…」大哥帶著既惋惜又無奈的語氣繼續說著,本來想有所回應的我,不想打斷如此精采的回憶錄,話才冒到嘴邊於是又咽了回去。
隨著外國來的競爭影響,竹製業者的生存就顯得更艱難了。面對有著價格優勢的進口品,我們唯一有的就是動搖不了的品質,而那老一輩師傅的技術和手工,就是台灣竹文化僅存的依靠了,但這份依靠以現況來說似乎也正在慢慢消失當中。怎麼說呢?除了前面提過的外國競爭、工資上漲這兩個問題外,這項技術的傳承和大部分的傳統工業一樣,開始悄悄地出現了斷層。「雖然很不願意看到這項工藝消失,不過以現況來說,老師傅找不到徒弟來接的情況是很平常的事情,就只能看看政府能不能想辦法保存這個竹的文化了吧…」,聽著大哥最後的這番話,我陷入了一種不能反駁的沉默,的確以目前這個時代來說,傳統的東西在面對現在工業製品的競爭後,如何能夠全身而退甚至延伸到把文化層面整個保留下來,這的確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方向,究竟未來發展會如何,就讓這個世代的我們繼續關注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