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書人講古(上) ─ 因林場而興起的羅東

  天氣轉涼,走訪羅東的這天開始飄起綿綿細雨,你忍不住會想像著在五十多年前林業正興盛時,太平山的火車在這樣的細雨中,火車頭的煙囪冒出了白煙,鳴笛的聲音就這樣一路從太平山下的土場傳到林場來。羅東這個地方,本來是猴子居住的山林地,是甚麼樣的契機轉變成林業重要城鎮,如今更進一步成為宜蘭重要的觀光之地呢?身為宜蘭人,認為說故事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而將生命投注在田野調查、研究著宜蘭人文歷史的莊文生老師,帶著我們走訪羅東的大街小巷,看看歷史在這個城鎮中留下的痕跡,而這些歷史又是如何影響著這個地區的人們生活及建築。

用生命的熱情研究宜蘭文史的莊文生老師

廟宇在哪裡,城鎮的開始就在哪裡

  1804年,有一群原先住在西部的平埔族,這群人火力強大,各個身上帶著武器及火槍,從彰化翻山越嶺來到現在的宜蘭市,這樣一群人是由諸社集結而成,由岸裡社的酋長潘賢文帶領岸裡、阿里史、阿束、東螺、北投、大甲、牛罵頭、烏牛欄、吞霄、馬賽等諸社[1]潘賢文的姓氏並不是平埔族原先的姓氏,是由當時的皇帝賜姓,潘賢文受到眾人敬重的地位可以想像。但這樣的一群人來到了宜蘭,卻意外的捲入當時的漳泉械鬥,選邊站卻站錯了邊;不知道是不是人數差距的關係,在宜蘭的漳州人佔了92%,泉州人佔了5%,其實大家可以從宜蘭的廟宇祭拜甚麼神明一探究竟,宜蘭有大量的漳州廟供奉開漳聖王,若以全台的漳州廟數量看來,在宜蘭的開漳聖王占全台的一半以上。就這樣,潘賢文一行人兩肋插刀、拔槍相挺的泉州人慘敗,這麼一大群平埔族連夜南下跨過濁水溪[2]來到羅東,人們依水而居,這麼一班人也就在羅東的南門港落了腳,南門港位於羅東國小旁的清潭路及開羅路這一區。因此,羅東的發展就從這裡開始。

  從路名清潭路及周遭的店家名稱可以推敲這裡過去曾經有源源不斷的流水從清潭路經過,清潭路旁的開羅路名也隱約地訴說著這裡就是羅東的開始。

位於南門港舊址旁的大船餐飲伴唱會,彷彿能感受到在餐廳也能看見大船的過往。
 

  清廷並未記載噶瑪蘭人在蘭陽平原的紀錄,因此認定賢文及其部屬茅格等一夥人乃為開墾蘭陽平原第一批人。羅東人們於羅東城隍廟旁的小屋中,擺放著賢文及茅格等人的神主牌位,祭拜感念賢文引領群眾開墾蘭陽平原之功。
  在台灣,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在鄉鎮的重要樞紐位置會有規模較大的廟,在羅東也不例外,位於中正路上正有一間香火興盛的城隍廟,也就是剛提到供奉著潘賢文等人的這一間城隍廟。

位於羅東城隍廟右側的小廳中,供奉著潘賢文、茅格等人的神主牌位。


     把時間軸拉到日治時期前,羅東夜市這個地區全都是墳場,而城隍廟原先只是一間草屋,供奉著大眾爺。隨著城鎮的發展規模越來越大,人們開始希望能擁有一間規模更大更正式的信仰中心,若是如此,神明的地位就相對重要。於是當時的羅東居民請來了城隍爺,因為城隍爺也是城郭之神,守護著城牆及護城河;象徵著守護著羅東這一方之地。
       到了日治時代,日本政府在羅東這個地方設立羅東公學校時曾與城隍廟借用場地進行教學,但教學的場地與墳場相鄰感覺不太好,所以就將當時這片墓地遷往現在的廣興。所以當長輩說:那個人去念廣興大學啦!心裡就要有個底是甚麼意思,千萬別傻傻地又問去廣興大學念甚麼科系啊!
日本人得知城隍廟是陰廟後,建議城隍廟改供奉佛祖,並改稱城隍廟為慈德寺。即使人們聽從且按照日本人所希冀的方式去改變其廟宇奉拜的神明及廟宇名稱,但人們暗地裡還是誠心地奉拜城隍爺。


  簡單的介紹幾個城隍廟的特色讓大家認識─屋身低、燈光暗、神像多、在大殿的門框上會有一副算盤,當我們走進城隍廟中回頭一看果然有大大的算盤!原來啊,這個意涵是人算不如天算,這個算盤掛在這個地方就是要讓城隍爺可以使用的!
人算不如天算,就讓城隍爺來算算吧!

城隍廟還有個特色就是對聯淺白:
問心無愧怕我爺爺幹嘛
做事無虧求我奶奶何為

人虧天不虧 天道有輪迴
不信抬頭看 閻王饒過誰
橫批寫的則是─你來了!
在台北市武昌街的台灣省城隍廟掛著大大的匾額更是寫著:你也來啦
畢竟在閻王老爺面前,誰能不來呢?

為惡必滅,為惡不滅,祖宗有余德,德盡則滅;
為善必昌,為善不昌,祖宗有余殃,殃盡則昌。

英雄蓋世難免無常兩字
富貴驚人有如春夢一場
像這樣白話的對聯,不只對於一般的信眾,更是警惕著來廟中參拜的高官顯貴
為人清廉公正,具有警世的作用。

有城隍廟的主殿中有個匾額寫著施惠郡民,這個郡就是羅東郡,匾額上也能見到是誰做了匾額放在這裡,通常都是工頭班、醫生或是商人等等。城隍廟這張匾額上就有羅東的達官貴人陳純精[3]、藍振泰[4]等人落款。

從路/地名看見歷史

     一路走在路上,不時能見到志工老師們點頭如搗蒜,偶爾指著某棟建物說,這從前是木材工廠啊,這以前有火車走過,彷彿跟著文生老師的故事憶起過去林業仍舊興盛的時光。
每一個精彩的故事就這樣被記載著,繼續流傳下去。

  路名和地名都和歷史的發展有關係,許多地名是從平埔族在此地生活時留下來的,比如說現在的北投、阿束社、阿里史、阿束,甚至也有鄉里的名稱也與平埔族有關係,像是賢文里就是為了紀念來蘭陽平原開墾的潘賢文,從名字去追根溯源就能看見這個地方過去的故事。

     在林場旁的倉前路,原先稱為青江白水路,因為這條路原先是一條大水圳流經打那岸排水最後流進冬山河。後來水圳填平之後名字改稱倉前路,不難想像當時於林場旁有許多存放木材的倉庫。即便換上了新名字,也依然能見證當時人們生活的脈絡。

     如果有機會能看見日本昭和年間繪製的羅東街道商業地圖,中正北路往北的方向是和林業相關的生產作業區,紙廠、印刷廠及變電所都在中正北路和倉前路那端,羅東生活機能重心則是位於中正路到南門港這個區段,有人稱之羅東中街、也有人稱為羅東大街,你可以看到在這條路上的銀行、商店很多。

  清朝時期的總理,遇上某年除夕時市場發生大火,趁勢把中正路拓寬為18公尺。
日本人來了以後認為18公尺太寬了,所以再次進行工程,將馬路寬度縮減成12公尺。而今你可以看見以公正路為界線,從中正路這個方向劃分過去,重要的商行、大廟都在這個範圍內,你也能發現行政中心和信仰中心從這個地方被區分開來,在過去一些重要的建物也都在中正路上。


羅東興起的推手 陳純精街長
     而今,與林業相關的產業日趨減少,甚至連老建物都所剩不多,只有鑽進羅東的小巷弄內才有機會看見轉角的印刷廠、老舊招牌上寫著舊木兩字,彷彿時間遺忘了這個小城鎮過去曾有過的風光興盛,取而代之的是因著夜市盛名而川流不息的觀光客,這應該是陳純精街長從沒想過羅東會因著夜市文化有了與以往截然不同的發展吧。

   講起羅東的興起,肯定不能忘記陳純精街長膽大心細的決策,帶著羅東一路前進。我們走到位於中正路及民生東路交叉口陳純精街長的故居舊址;當時陳純精街長的故居是最高級的豪宅─採取巴洛克式的建築方式,是三棟連間兩層樓的建築,一樓為店面,陳街長女婿曾在此開設眼科,在陳純精街長過世後轉賣給范姜醫院,這棟建築物一直保留到1998年左右,宜蘭文化局原本希望能把建築物申請規劃為文化資產、古蹟,沒想到業主嚇一跳,連夜拆了兩間,剩下一間,而今連柱子都不復見的街長故居舊址上開始了新的建案蓋起了新房子。
陳純精街長故居舊址,現今蓋起了富有老式風格的建築。

   在大正六年(民國六年)阿里山林場和八仙山林場的伐木事業早已相當興盛,日
本總督府發現太平山也擁有著資源豐富的檜木,有意在蘭陽地區設立營林所[5],於是邀請了宜蘭和羅東兩個地區的接掌前往總督府討論,當時總督府提出「若能籌備五萬元,營林所就設立在那個地方。」這個價錢現在看來沒有太多,但換算當時的物價,一位教師每個月的薪水才三十元日幣左右,五萬日幣就是很大的數目了,也因此宜蘭街長正猶豫想回宜蘭街與地方人士商討後才做決定時,羅東街長陳純精街長卻大膽地答應且爭取營林所設立在羅東。

   陳街長一口答應卻未料到居民們大力的反對,認為他決策太粗糙欠缺考慮,要求要重新與居民們討論決議,陳街長就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向反對者說明,動之以情、說之以理、誘之以利,才慢慢地說服居民們在短時間內籌措經費,配合興建運材鐵路,設立車站及貯木池等工程,使羅東一躍而上成為林業重要的集散地,如今看來,這樣的決定是非常有眼光的,也的確帶起了羅東重要的經濟及城鎮發展。在中山公園裡也設有陳純精街長的雕像,以茲紀念陳純精街長一輩子為羅東鞠躬盡瘁。

十三溝磁磚,見證過多少的故事。


  在陳純精街長的故居旁就是過去曾為羅東信用組合的舊建物,所謂信用組合是現在的金融企業雛型,現在這棟已成為羅東舊農會的建築,外牆貼的是當時建築經 常使用的十三溝磁磚。如今磁磚已斑駁老舊,在每一條溝痕裡承載的卻是這歲月帶給羅東的豐富人文歷史故事。環境的改變,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人們的生活。到底在過去林業興盛時期,人們的生活又是甚麼樣的風貌呢?就讓我們下回分曉吧!


歡迎點閱下集連結:

聽說書人講古(下) 老羅東的庶民生活




[1] 諸社原居地分布在今苗栗、臺中、彰化、南投等,族群有巴宰、巴布薩、洪雅、道卡斯、拍瀑拉等族。
[2] 宜蘭濁水溪後改稱為蘭陽溪。
[3] 陳純精,於1908年任台灣日治時期台北州羅東郡羅東街首任街長,及今日的鎮長
[4] 羅東富貴人家─藍家在羅東經營商店寶號稱為「藍振泰」。
[5] 營林所即現今林管處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