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場開麥拉】重返羅東林場,感受50年代林場作業實況

現在大家所熟悉的羅東林業文化園區是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營林所的羅東出張所(以下稱為林場),該林場自大正12年(1923)年起即為太平山林場之製材、貯木作業場所及營林辦公廳舍;後來成為太平山林木的匯集、貯放、標售與轉運中心。

在一種回到過去的氛圍下,透過木材商人小羅購買木材的故事,讓大家瞭解林場過去的生活及工作面貌,體驗一個故事的開始。

林場工人準備開工囉!
        今天小羅為了得到一塊好木材,一大早就起來做準備,前幾天也告知六位負責搬運木材的工人到林場幫忙。炎熱的天氣,讓人的汗水不斷滴下,濕透了衣服。但是小羅覺得能夠販售木材賺錢,這一點辛苦根本不算什麼。重要的是,家裡三餐溫飽,讓大家過得幸福。

        由於林場的木材會放在貯木池,供人標售。所以一行人先前往貯木池挑選木材,接著碰巧遇到林場請來大剖師,教新進員工如何伐木和精準的裁切直徑過大的木材以方便運材。途中,他們還遇到了運送廢材的工人,以及林場正在培訓一群新進的工作人員。就讓我們跟著小羅的腳步,一起來認識林場工作的內容吧!


池上移木
        下午兩點,小羅和師傅們已經飽足體力,抵達羅東林場。事前在經過了小羅投標購買木材以及林場的開標結果後,小羅終於如願標售到一塊好木材。在與林場工作人員說明來意後,小羅和師傅們便前往貯木池畔。此時,貯木池工人便走到貯木池中,將小羅標得的上好木材拖到岸邊進行裝運。

        貯木池是做為暫時存放從太平山收獲下來的優良木材,為了避免木材因日曬產生龜裂,影響到木材的品質及售價,於是在木材標售出去前,都會暫時將木材擺放在貯木池中。而在池中央突出的許多木樁,則是為了劃分不同區域,用來存放不同等級、種類、大小木材,同時分區存放木材也讓標售的作業程序更有效率。此時,小羅和師傅們看到移木工人拿著長長的竹竿,前頭有個倒鉤插進浮木上,再慢慢地拖著它往岸邊走的工具,稱為托比亞」。他們在看似迷宮般的水域裡,負責將貯木池的木材,拖到平緩的岸邊,利用集材機進行木材吊掛裝運。

        移木並不是一件輕鬆的工作,當木材需求增加,移木工人就必須來回在岸邊行走數十次以上。再加上,每個木材有體型和材質的差異;這時,就需要師傅們的經驗判斷,找到適合移木的方法。

貯木池工人正準備將標售出的木材移靠岸
團隊合作的運材
        當木材順利被移上岸後,緊接著小羅和師傅們正忙著將這塊重達1.5噸,長約6公尺的紅檜從板車上移到地面。師傅們利用四種主要的工具,包括:銅人(撐舉木材的千斤頂)、翻鈎(固定木材的工具)、鶴嘴鈎又稱株櫓(作為槓桿使用抬起木材之工具)和Rear-car(中文音譯為力阿卡,運木材的板車)。眾人在運用巧勁、技術,通力合作完成了搬運的過程。

        各種不同的運材方式中,大體可分成「人力」與「機械力」,以人力進行的運材作業,雖然不像機械驅動的運材方式有效率,但在機械技術尚未開發與普及的時期,【Rear-car運材】儼然成為一種代表團隊合作的智慧。


認識大剖師
        下午三點小羅和負責搬運木材的工人正好目睹,林場請來兩位大剖師傅教導新進的員工,如何將山上的林木砍伐,並進行切割

        大剖師,是專指在林木收穫現場使用大剖鋸,將體積過大的林木裁切,以便於將木材運送至林場的林業工作人員。在林場各種專業師傅中,大剖師的薪水是最高的。因為大剖需要高超的技術及豐富的經驗,駕輕就熟的利用五齒孔鋸、大剖鋸,以及木楔子(避免木材在切割時,上方木材往下壓住刀鋸),才能把木材精準剖開,稍有偏差,必然減低木材的可用材積。大剖師在測量木材時,會考量這塊林木的紋理及重量,避免木材受損,失去可利用的價值。這也是為什麼大剖師傅受人尊敬的原因。


運送廢材
        無論在太平山的林木收獲現場、大剖師的裁切過程或是山下林場作業的過程中,總是會產生一些木屑、角材等廢木料,台語稱之為火柴,顧名思義就是會使用這些廢木料作為燃燒的原料,於是林場中便出現了工人挨家挨戶發放廢木料,提供林場宿舍工人們燒水、煮飯,甚至天寒時取暖的燃料來源。


工人培訓班
        小羅和負責搬運木材的工人們,正準備從林場回家時,遇到林場正在培訓一群新進的工作人員。在機械力不普遍的時代,林場仰賴大量的人力,人也就成為林場不可或缺的資產。因此,林場在定期招募的時候,為了方便用人,也會優先選擇員工的家人或者朋友。只見工頭指導著新手工人,學習如何將綁腿紮實的捆綁在小腿上,以及穿著防滑的踏米。這兩項裝備是為了避免工作過程中褲管被機具捲入或勾到的狀況,以及因路面太滑而影響作業。因此學習穿著綁腿和踏米是每位新進工人必須先學習的技能。

        由於工頭是小羅的舊識,在稍微閒聊後,他邀請工頭有空來家裡坐坐,這才帶著幫忙搬運得標木材的工人們,往木材工廠的方向回去,完成了購買木材回工廠加工的任務。



從林場轉變為林業文化園區
         這天,小羅帶著自己的孫子走到了貯木池畔,水鴨、鷺鷥、紅冠水雞正悠游在這個廣大的池子中,小羅告訴他的小孫子,以前的貯木池可是看不到水面的,大原木放滿了整個池子,師傅們拿著「托比亞」在貯木池中來來往往的,火車來囉!又是滿車的木材等著他們去搬運整理。

  現在的羅東林場依舊熱鬧著,但隨著台灣林業政策的轉變,已不再有一列列滿載木材的蒸汽火車駛進林場,貯木池現在已成了許多動植物舒服的家;工人們揮汗傳話的聲音,如今則被遊客讚嘆及歡笑聲所取代;老宿舍已不再因燃燒廢木料而升起裊裊的炊煙,也看不見老師傅們悉心教導著新進工人各項林場工作項目;大剖師的寶貝大剖鋸和運木過程中的翻鉤、株櫓等工具則住進了展館中,他們記錄著過往林場工人們辛苦的工作過程。



  小羅帶著小孫子漫步在林場當中,腦海中五十年前的畫面和現在的羅東林場重疊著,他彷彿可以看見自己正和幾位工人一起用「力阿卡」推著木頭往木材工廠走去,羅東林場的一景一物記錄著台灣林業發展的歷史,也記錄了許多人在此辛勤工作的回憶,五十年過去了,小羅牽著小孫子的手,告訴他這裡過往的點點滴滴,而羅東林場亦不斷的告訴到訪的人們,屬於這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