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角鴞來報到!!!

      大家對貓頭鷹的第一個想像是什麼呢?大大的頭可左右轉動270度,且會在265度的時候瞬間停住,再用詭異的眼神望著你。還是戴著學士帽及方形黑框眼鏡,手拿指揮棒揮呀!揮的,看起來博學多聞的貓頭鷹博士?或者是哈利波特的信差?他們是同一種嗎?其實在台灣有12種的貓頭鷹,而貓頭鷹只是我們對他們的俗稱,和其他鳥類最大不同的地方就在於有張和人類一樣平面的臉,夜間行動覓食的他們,大大的圓眼睛,就在告訴我們,他的眼睛必須要這麼大才看的清楚。

         羅東自然教育中心在3/19 時舉辦了新時代森林泰山-生態講座,主題為「蘭嶼角鴞 神祕森林大揭祕」,帶著大家一起認識居住在蘭嶼森林中族群最多的貓頭鷹。
        在講座一開始時,楊建鴻老師帶來了20幾年前,研究初期梁皆得老師拍攝的「蘭嶼角鴞的故事」,讓大家大致瞭解蘭嶼角鴞的生態,包括蘭嶼角鴞以昆蟲為主食,當他享用美食時,一腳站立,一腳抓著食物靠近嘴喙,那眼睛呈現咪咪眼時的享受模樣都還印在腦海。而那部20幾年前的錄影帶本人也來到了現場,真的是錄影帶喔!超復古的!


       楊老師說明從事蘭嶼角鴞的生態調查,回播和繫放是最基礎的方法,得長期累積資料持續觀察。回播指的是利用錄音機播放蘭嶼角鴞的聲音,讓在該領域中的角鴞有所回應,依據回應知道該領域角鴞的數量。而繫放則是在角鴞的腳上套上色環,藉以了解其生態。

        研究過程中,在黑暗中找到角鴞觀察色環,和等待過程中的睡睡醒醒,已逐漸適應,但為了觀察蘭嶼角鴞在繁殖期後撫育的幼鳥,而必須攀樹至樹冠層中(偶爾還會遇到令人發癢的咬人狗),對於有一點點懼高的楊老師來說(其實是非常懼高),還是得克服。除了克服這高度外,還承受著在對面的樹幹上盯睄的鳥爸爸和鳥媽媽的眼神壓力,幸運的話遇到溫和的夫婦倆,不幸的話,就會像老師當天所展現的照片,即使穿著衣服,背部仍然是難逃一絲一絲紅紅的鷹抓痕。

       圖片由台灣猛禽研究會秘書長-楊建鴻先生提供   

        雖然辛苦,但研究者們也頗能苦中作樂,彼此發展出最佳適應法,如摩托車上安裝架子,讓研究工具更易攜帶(當地摩托車業者的智慧),帳篷難以攜帶,用吊床才是王道。25年長期研究中,楊老師擔任最後5年的研究助理,所帶來的分享可以說是最近期蘭嶼森林生態的觀察。

        而在這5年中,蘭嶼的觀光可以說是越來越發達,雖然楊老師說明目前還沒有研究指出觀光活動對蘭嶼森林生態的影響,但是在短短的幾年已經感受到蘭嶼的變化!因觀光部份增設的設施,有些其實是不必要的。因應觀光客的需求,在旅遊旺季時船班增加了。在調查過程中,也明顯感覺到,越來越多的遊客進森林中進行夜間觀察,部份遊客的聲響的確不小,且為了想看到蘭嶼角鴞,遊客不成調的叫聲也常讓研究者感到苦笑不得。

        因此當我們詢問老師那要怎麼做才能降低這樣的影響呢?楊老師半開玩笑的說:「停止觀光活動。」讓大夥噗ㄘ的笑了出來,卻也點出了一個地區在發展觀光與維護生態的兩難。羅東自然教育中心非常謝謝楊老師來分享從事蘭嶼角鴞研究及其森林生態的點點滴滴,也謝謝大家的參與,當大家對自然生態的運作越來越了解時,我們才有機會一起找出與自然共存或讓彼此都舒服的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