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森林學,你我他都是森林環教的新種子

  森林,像是一座座富饒而堅固的城堡,提供人們各式各樣生活所需的資源,也保護你我在土地上安居樂業;當走進其中想探究森林的奧秘時,森林又搖身變為一座藏書無盡的圖書館,看不見盡頭的自然知識堆疊其中,令人不禁想窺探當中究竟有哪些有趣的智慧,甚至影響你我的生活樣貌!
森林是一座學不盡的知識寶庫,讓我們一起走進森林、學森林

「學‧森林」森林環境教育課程彙編


  身為台灣森林與環境資源的最重要管理機關「林務局」自2008年開始,成立了自然教育中心系統,在台灣的各地共成立了8處自然教育中心,以撒播森林環境種子的態度,運用台灣各地的自然資源,邀請大、小朋友走向戶外環境,看見台灣的山、水、森林、土地,以及正在發生的環境議題。
  依據不同地方的特色,羅東、池南、知本、雙流、觸口、奧萬大、八仙山、東眼山各自展開了旅程,現場的環教人員絞盡腦汁結合當地資源,創造許多經典又精彩的課程,透過這些課程的幫助,我們將森林的智慧與來訪的人們連結,就像說書人一樣,期許大家能看見森林重要而且有趣的一面,進而喜歡上森林、願意保護森林。
森林鐵路文化是羅東自然教育中心最重要的基礎,透過鐵路我們講述太平山伐木的歷史
羅東林業文化園區的水生生態池,是進行水域與科學教育課程的超棒地點!
   但帶領大家向森林學習不應是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的專利,從2016年開始,8個自然教育中心與林業課程規劃小組,共超過40位的環境教師們與開始集思廣益,整理上百套精彩的課程,編撰了「學森林」森林環境教育課程彙編,透過彙編所收錄的12套課程,讓大家一起加入推廣森林、學森林的行列!
「學‧森林」森林環境教育課程彙編,是十年來各個自然教育中心的經典課程匯集!

森林環教推廣種子教師計畫啟動!


  「十年的環境教育經驗」+「熱騰騰的課程彙編」,我們希望各個自然教育中心能變成培訓森林環教種子的基地,讓有興趣的夥伴一同來到這裡,看看過去的十年來,如何運用手上的資源,把認識、接觸、思考、規劃森林等不同角度的議題融入課程活動中,使中心成為人們認識森林的橋樑。
  當然,羅東自然教育中心也不例外,在今年的92728日兩天舉辦了【「學‧森林」森林環境教育課程實務工作坊】,用兩天的時間,帶領來訪的夥伴看看我們究竟怎麼學森林!
夥伴們2018年9月27-28日齊聚羅東自然教育中心,準備吸收森林環境教育的原力啦!

「學‧森林」彙編共收集了12套精彩的課程,不過在重要的第一年,我們決定從最貼近大家的生活的角度出發,看見森林在生活中給了我們那些幫忙!

資源永續利用的【森林解密行動】


  森林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關係?用講得太無趣,透過檢視每日的生活,原來你我與森林的互動如此密切!
  隨著環境的改變,氣候變遷、溫室效應、能源消耗等議題越來越受重視,而這些都與森林息息相關,怎麼說呢?人類文明演進至今,任何的行為都會產生一連串的「能源消耗鏈」,例如一個早餐三明治中包含了吐司、火腿、蔬菜、煎蛋、包裝紙,再細看其中吐司怎麼來的?
農夫種麥子 → 收穫輾製變成麵粉 → 貨車運送到烘培坊 → 麵包師傅揉製烘培 → 吐司出爐!
用早餐作為完美一天的開頭,今天你想吃什麼?

究竟是那些因素,支撐人們看似「完美的生活」
  而每樣材料都有自己的生產過程,這些過程需消耗的能源與相應排出的二氧化碳量,便是所謂的「碳足跡」。在此邏輯下,許多生活中的行為都有其所對應的碳足跡,像是騎車上班、使用電器用品、餐食選擇,不同選擇所產生的影響差異可是超乎大家想像的巨大!
  那樹木為何重要呢?樹木生長透過光合作用產生養分的過程,會將二氧化碳吸收後固定在植物體內變成碳化物,就是我們看到的「木材」,當全世界都在關注二氧化碳大量排放的問題時,森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植物行光合作用的過程,會將碳儲存於植物體,透過量測樹木,計算樹木的儲碳能力
  從能源、排碳、森林,再往下延伸妥善的經營森林,台灣超過60%的土地是由森林覆蓋,從資源盤點、樹木調查、種樹造林,甚至是伐木與利用,逐步解析從生活議題到森林資源使用規劃,看見未來生活行動的考量依據,便是【森林解密行動】想帶給大家的思考。
立場不同,對森林「經營」的策略也不同,要不要伐木?該伐大樹還是小樹?
利用空拍圖檢視森林的生長過程,森林的變化是十分迅速的

看見森林保安的【森林水世界】


  若上街訪問:「您認為森林最重要的功能是什麼?」,答案可能有超過一半是:水土保持、涵養水源。可以想見森林保護你我安全的印象,是深深烙印在台灣人腦海中。
試問自己:你認為最重要的森林功能是什麼?

  台灣的天然環境地形陡峭、降雨豐富,同時又有地震、颱風、季風等因素引響,水資源雖然豐富,卻也難以保存。同時居住在此地的人民雖然懼怕,卻也十分習慣與災害共處。我們也都知道「森林」是能幫助我們減少水土災害的重要性,並且保存水資源,更廣的來說,水土災害的樣貌,其實大大的受到人們土地利用方式的影響!

  已故齊柏林導演帶我們從空中看見台灣的土地樣貌,過程中可以看見山、看見水、看見森林,也看見許多人們使用土地的方式:房舍、農田、工廠、道路,因為科技的進步與共享資訊平台的發展,空中的視野成為我們更認識自己生活的土地的方式,找到自己家、上學的道路、工作的地點、常去的森林,然後思考你是否喜歡這塊土地現在的樣貌?
從空中的視角,大尺度的看見土地樣貌,山、水、森林的關係是什麼?

  接著,我們回到地面上,當水降在你所見的土地上時,會發生什麼事呢?不同土地必然產生不同的影響:當水打在森林上,樹葉、枝條、樹幹幫忙攔截了雨水,不僅是水源涵養的一環,更減少了水對於地面土壤的衝擊。
量測森林下方蒐集的雨水,水量與空曠地區完全不同

  地面上的水也會因為地表材質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下滲情況:鬆軟充滿腐植層與植物的地表,水透過孔隙緩慢但穩定的下滲成為地下水;硬實的地表則難以下滲,遂成為地表逕流於地面四竄。
土地表面狀態不同,大大影響水滲入地下的速率

  從水與不同土地利用的互動,我們檢視水資源留存的方式,為何說森林是水的故鄉,透過俯視與微觀可以看見端倪;而在此同時,森林也穩固了土地的,從居住安全的角度,保護了每個人生活的安全。重新思考人對土地的利用方式,我們的決定除了影響土地的樣貌,也決定了生活的樣貌。
從縮小比例的坡地模型中,可看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遇到降雨時,所發生的情況差異極大

練習再練習,試著成為森林說書人的一員


  當然,既然是教學培力工作坊,就少不了各位學員實際上場練習的部分啦!大家燒完一整天的腦袋後,要快速的與組員討論課程內容,規劃自己親自上場時要如何清楚表達課程內容,同時兼顧有趣內容、流暢的節奏!
親自上場實戰體驗!要怎麼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呢?
  在此同時,也可看見各方英雄好漢對於議題的解析能力各有千秋!一樣的課程主軸、教具、材料,卻能在短短幾小時的討論後,連結各自場域的議題,用各種風格精彩的展現出來!看來經過兩天後,一顆顆新鮮的森林環教種子已經蓄勢待發,準備回到自己的場域中大展身手了!
教學可不是一成不變的,嘗試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找到不同場域的課程運用方式

持續培訓森林環境教育的生力軍


  林務局發展環境教育超過十年,但我們希望不只是我們,而是有更多更多的人關注到森林的議題,同時用更多精彩的方法來告訴大家,森林多麼的有趣又重要。希望曾參與過而成為種子教師的夥伴們,未來能告訴羅東中心你們又在各地做了哪些有趣的事情。透過大家的分享,我們不斷地設法進步,讓推廣森林的腳步更往前邁一大步!

期待熱情的你們,回到各自的場域當中,把學森林的種子繼續傳遞下去!
  看完這麼精采的工作坊內容,你是否對於錯過今年的工作坊感到惋惜呢?別擔心,明年度中心將持續推出森林環境教育培訓工作坊,用更豐富的課程內容,與大家一起持續走進森林、學森林!
森林環境教育課程實務工作坊,我們明年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