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小腳ㄚ暢遊濕地


我們已經透過小腳丫走濕地營隊,拜訪得子口溪八年了!這段時間持續地探索全流域,中心到底希望發現或是達成什麼呢?用四天三夜的時間,想要創造甚麼氛圍呢?
不諱言,我們希望學員親自到訪河川的上中下游,發現人類在河川中的各種利用方式;發現人類帶給河川的各項「成果」;發現我們的生命跟河緊緊相依,進一步省視自身行為,然後做出行動與改變態度。
為了完成這項目標,我們檢討每一次課程並不斷修改,力求激發學員出自內心認同溪流的重要性,所以,就跟著我們,看看這次2018小腳ㄚ走濕地活動吧!



717。天氣晴時陰。活動的第一天,這天,我們希望學員先了解水的循環,不只是海水蒸發成雲、雲降雨到山區、匯聚成溪川、川河奔流入海這般線性迴圈,而是錯綜複雜的網路:雨會下到湖泊都市、溪川沿途有動物取飲、植物蒸散、海水淺層深層流轉,所有的水,都沒有制式循環,人類也在這趟旅程中把水引去滿足各項需求,化身小水滴的學員們,就在一次又一次的移動中瞭解這才是「水循環」,有了這層認識,下午做溪流踏查時候便有更多感觸了。
好多小水滴們在大熱天下被蒸發變成白雲啦!

小水滴記錄器,記錄了我們剛剛的旅程,每個人都不一樣耶!
下午,我們到得子口溪上游五峰旗瀑布區,孩子們交頭接耳,討論著最期待的玩水時刻。下水之前,我們要求孩子先做環境觀察,好好認識溪流上游,學員們記錄下看見的環境細節,發現山很近、發現水很急、發現有烤肉痕跡與垃圾,雖然因為第一次做環境觀察而有點生疏,但我們相信會越來越嫻熟的。然後,就可以下水調查溪魚跟水生昆蟲啦!
環境觀察不只可以用文字記錄聲音、物件、觸感,也可以用圖像記錄

用翻查法尋找水生昆蟲,找完後石頭請輕放回原位
魚兒魚兒水中游,我看到好大一尾魚躲在石縫中
興奮但疲累的我們接著準備去飯店,於此同時,我們開始了一個小實驗,我們跟學員說明因為都有攜帶水壺與盥洗用具,希望不要用飯店的備品,想要測試學員在經過四天後,願不願意為溪流乃至於大環境付諸行動,也測試我們的課程力道夠不夠,是否能達成我們預期目標呢?希望四天後的結果是正向的。
718。天氣晴。我們到了中游,環境觀察時,孩子們都發現山變遠了,附近滿是農田,許多的溝渠、農作物還有更多的垃圾。
在這裡,我們要用成就感滿點的手做釣竿來釣魚,早上跟著老師一步驟一步驟做的釣竿,讓孩子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釣竿威力,從釣起來的魚中發現,有些魚有著閃亮的紅斑,而且數量不少,這是誰?原來是俗稱宜蘭泰國鯽紅胸鰂,是一種在宜蘭發現的外來種魚類,曾經的觀賞魚為何出現在野外的溪流中?如果一直有外來種,台灣的溪流會不會都是外來種了?這些問題縈繞在孩子心中,激發他們在夜裡決定寫進記錄本中向老師們提問。

越來越熟練的環境觀察,這次比上游多更多車子聲音、馬路、農田還有垃圾
親手做的釣竿釣起魚來啦!是紅胸鰂,有著紅色的鰭與鰓蓋
719。天氣大晴。前一天中午到出海口投擲蝦籠時,學員們真切地感受到沙灘了的熱情(超熱的啦~),而且過程中發生了一件插曲:孩子投擲力道過猛,有一個蝦籠沒有固定就飛進了河水中,裡面的餌料會持續吸引生物進入取食,如果我們不收回來的話,牠就會困在裡面直到死去,而且塑膠蝦籠也會成為濱海垃圾,這真是太糟糕啦~。於是隔天一早我們去拉回大家的蝦籠檢查收穫之後,我們也決定讓領有救生員資格的隊輔游入河中,撿回蝦籠一看,果然有一條花身雞魚困在裏頭,而牠得以當場獲得自由。這是個難得的機會教育,讓孩子瞭解面對這種情況時,在確保自己的安全下,該如何處理才算對環境負責任、對生命尊重的行為。
蝦籠陷阱也是調查方法之一,我們這次採用魚內臟當作餌料,希望吸引到吃肉的魚蝦蟹類們

具有救生員資格的阿勛哥哥,穿戴安全設備後準備下水拿回未固定的蝦籠
下午抵達得子口溪踏查的最後一站:下游段的下埔排水線。孩子們透過環境觀察先發現人類大規模利用得子口溪的表象:緊鄰著溪水的魚塭、排水線兩旁的水閘門、魚塭進出水口,各式的設施和樣貌彷彿得子口溪餵養了無數人口。但接著測量水質的數據顯示,原來緊鄰著溪水邊的魚塭,水源竟然不是取自得子口溪,因為靠近大海,感潮的下埔排水鹽度是0.3度,但魚塭測出來數值卻是0度。尋問魚塭主人大哥之後,發現他們的用水都來自地下水,或鄰近的海水供應站的深層海水。咦?為什麼不直接引入溪水使用就好呢?
這些解答,就從小漁夫日誌中去尋找,孩子們分組拼湊脈絡後終於發現,早期的魚塭的確是引流溪水使用,而且不管是魚還是蝦,都不太需要照顧就有很好的收成。然而好景不常,養殖環境迅速惡化,河道的水質變得很難把魚蝦養活,還曾造成巨大的經濟災損。人們對大自然的不瞭解以及輕忽的態度,讓溪流承受各種汙染,養殖環境變得十分脆弱,才不到50年的時間,漁夫就必須付出更高的成本和工作時間才能收穫,想吃魚的我們,也得付出更多的金錢才得一飽口福,而溪流環境也回不去最開始的狀態了。
不同地區的水樣有著不同濃度的鹽,所以藉著這樣的實驗,可以推斷水的來源,也是小水滴的旅程

中崙休閒魚場的主人,完全就是小漁夫日誌的內容寫照,養了40年的魚、蝦,經歷過直接引得子口溪水就能大豐收的年代,也經歷過溪水因為病毒、抗生素、汙水等各種汙染,只能抽取地下水和深層海水,甚至不斷換養不同物種的無奈
營隊的最後一個晚上,是該讓學員統整三天來的發現了,透過遊戲,化身為小白鱎的學員們,隨著回合數增長,重新經歷了一次得子口溪上中下游看到的各種環境議題,有外來種競爭、有隨手丟棄的垃圾、有被整治築堤的河岸還有通通一起來的阻礙,因為在這其中生存過,孩子們共同決意願意付出他們的心力為溪流做一件小事,去撿拾散落在河口的垃圾,希望白鱎能減輕一些生存壓力。
誘人的餌料就在眼前,比賽還沒開始,好想吃阿!

生死的考驗,雖然只是遊戲,但孩子們仍然能感同身受,決心為溪流做一件小事
720。晴有薄雲。按照孩子們的決定去撿垃圾。經過兩個小時的努力與分類,在這些廢棄物當中,生活用品果真佔了大多數,高達八成都是屬於人們平常就可能會製造出來的垃圾,但是撿垃圾就真的解決問題了嗎?
還記得717我們開始的一個小實驗嗎?在孩子們揮汗撿完垃圾之後,我們也一起揭曉實驗結果,看看大家是否真的會使用自己攜帶的物品。不幸的是,第三天的整日戶外活動與高溫,七成的學員在回到飯店房間後直接開了瓶裝水飲用。這個結果讓孩子們十分驚訝,發現自己在享受方便的習慣中,無意識地製造了更多垃圾,一下子就超過了我們撿回來的數量。除非在生活中好好從源頭控制,選擇盡量不製造垃圾的生活,達到減量,不然偶然的愛心噴發撿撿垃圾,其實對環境無濟於事。
辛苦通力合作撿拾垃圾,這沙灘彷彿只乾淨了1%,而且很有可能幾次大浪過後,就又帶來更多垃圾。

我們很容易因為一時方便而無意識地製造垃圾,希望經過這次統計結果,孩子們能更發自內心去支持自帶水壺裝水,而不是配合大人要求,卻沒有真正的理解原因
2018小腳ㄚ走濕地已經結束,今年我們把小小記錄本最後一頁保持空白,讓孩子回家思考課程後寫下想對得子口溪說的一句話,這句話會是什麼呢?我們不知道,雖然減少垃圾實驗看似以失敗告終,但是每晚收回孩子們的小小記錄本時候,都可以從問題中發現孩子們的成長,有人關心外來種議題、有人關心蝦籠拋飛後續的道德與生命議題、有人關注發現到的各種現象。就讓這些動機萌芽吧!我們的課程不可能只產出一種結論,後續透過家庭教育讓他們對這世界繼續保有好奇心與觀察力,假以時日,一定會有態度及行為上的改變。
希望你們能永遠保有這次小腳ㄚ走濕地的活動回憶,回到各自生活中影響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