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該去取回森林關鍵報告的日子,這份報告記錄了森林的歷史軌跡,還記載了過去至今的森林經營方向,我們號召喜愛山林的夥伴在6/2、6/3這兩天跟我們一起踏入太平山解密這份森林關鍵報告。
從竹林車站出發,我們領著車票,沿著昔日森林鐵路的路線前往太平山,經過大洲的稻田,三星的蔥田、梨田,越過蘭陽溪,太平山林業牽動宜蘭地區的發展,從平原往山地走的路上,認識了森林鐵路是如何成為當地居民的重要依靠。
木材的運送最早是利用蘭陽溪的水力,被稱為「管流運材」,但管流運材風險高,木材耗損大,加上後來建造蘭陽發電廠截水發電,使溪水量不足以管流運材,因此興建了森林鐵路。土場站是平原段森林鐵路的起點,同時也是山地火車(蹦蹦車)的終點,對於檜木和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交通轉運站。
見晴步道為太平山「見晴線運材軌道」部分路段整建而成,從入口處一走進就可以看到地上老舊的鐵道,再深入步道,叉開腳的檜木靜靜站立在一旁。不同於一般樹木外型,不少檜木的根部常有一個空洞,這是因為檜木小苗常生長在覆滿苔蘚的倒木上,小苗逐漸長大後,根部沿著倒木延伸至地面,經過幾十、幾百年後,底下的倒木(一代木)腐爛分解形成一個大空洞,生長在一代木上的檜木(二代木)就像叉開著腳。因檜木具有濃郁香氣,質地均勻,不易變形,耐蟲耐腐蝕,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在日治時期太平山開始了系統性的開發計畫,除了帶入伐木技術,同時將「造林」森林永續利用的概念帶進台灣。
森林提供各式需求服務,其功能對人類的重要性遠超過昔日,要如何才能管理台灣森林資源現況呢?首先要做的當然就是資源調查!資源調查能幫助我們掌握森林現況,我們將帶著夥伴們實際進行森林資源調查,而這也是森林護管員的工作之一。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深入毫無人煙的林地,帶著工具前往林務局的劃設的森林永久樣區。走在沒有路徑的森林中,夥伴們分為四組分頭進行調查,利用測高桿測量樹高,使用直徑割、捲尺量出樹木的直徑、樹冠幅。
進入一個假設的情境劇:「除了外國木材價格上升,台灣木材自給率較低之外,許多配合林業政策造林的林農,能得到的收益也有限,部分的造林地樹木也開始老化,政府希望重新開始伐木作業…」
夥伴們分組扮演這四個角色,運用不同的思維與立場來思考,如果你是木材相關業者,你認為重新開始伐木產業有甚麼困難?如果你是伐木地附近的居民與環保團體,你反對的理由是什麼?如果你是在家看新聞的一般民眾,你有什麼看法?如果你是政府單位,你要如何兼顧所有人的要求去制定政策?
跟著我們的步伐,一同解密森林關鍵報告!
從羅東林業文化園區開始
羅東、太平山與木材有很深的淵源。太平山開發始於1914年,與阿里山、八仙山並稱三大林場,為台灣伐木時期重要的伐木基地,至1983年轉型為森林遊樂區迄今。100年前原名「羅東林場」的林業文化園區是當時的木材集散地,因為時任羅東街長陳純精先生的力爭,森林鐵路由土場站通往羅東,從太平山砍伐下的木材將運送至此進行標售,這些待價而沽的檜木帶動了羅東的興盛。在園區漫步時,我們彷彿看見百年前的場景,工人踩著「踏米」,穿著「綁腿」,將巨木推入貯木池保存,運用剖鋸切割原木,伐木林業是他們生活的根本,也是羅東繁榮的基礎。
纏上綁腿,體驗當時林業工人的裝扮。
從竹林車站出發,我們領著車票,沿著昔日森林鐵路的路線前往太平山,經過大洲的稻田,三星的蔥田、梨田,越過蘭陽溪,太平山林業牽動宜蘭地區的發展,從平原往山地走的路上,認識了森林鐵路是如何成為當地居民的重要依靠。
木材的運送最早是利用蘭陽溪的水力,被稱為「管流運材」,但管流運材風險高,木材耗損大,加上後來建造蘭陽發電廠截水發電,使溪水量不足以管流運材,因此興建了森林鐵路。土場站是平原段森林鐵路的起點,同時也是山地火車(蹦蹦車)的終點,對於檜木和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交通轉運站。
太平山伐下的木材會集中在土場,再運到羅東林場
(圖出自太平山古往今來─林業歷史一書)
世界認證最美之一的見晴懷古步道
順著太平山蜿蜒崎嶇的山路,我們抵達曾入選為全球最美28條小路的見晴步道,其午後常陷入白茫茫的雲霧中,因而湧起渴望見晴的心情,此為「見晴」名稱由來。
見晴步道內時常雲霧繚繞
見晴步道為太平山「見晴線運材軌道」部分路段整建而成,從入口處一走進就可以看到地上老舊的鐵道,再深入步道,叉開腳的檜木靜靜站立在一旁。不同於一般樹木外型,不少檜木的根部常有一個空洞,這是因為檜木小苗常生長在覆滿苔蘚的倒木上,小苗逐漸長大後,根部沿著倒木延伸至地面,經過幾十、幾百年後,底下的倒木(一代木)腐爛分解形成一個大空洞,生長在一代木上的檜木(二代木)就像叉開著腳。因檜木具有濃郁香氣,質地均勻,不易變形,耐蟲耐腐蝕,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在日治時期太平山開始了系統性的開發計畫,除了帶入伐木技術,同時將「造林」森林永續利用的概念帶進台灣。
舊鐵道見證了伐木林業的歲月
不畏艱難危險的森林護管員
你知道「森林護管員」嗎?森林護管員是守護山林的第一線,俗稱巡山員,多數人以為森林護管員的工作只是每天爬山而已,他們的工作內容包容萬象。太平山工作站的賴伯書大哥跟我們分享,從林班巡視、樣區資料調查、查緝盜伐盜獵、協助山難搜救、搶救森林火災、租地管理等都是他們的業務範圍,台灣每位護管員負責巡護的面積高達2,200餘公頃林地,不論颳風、下雨、下雪都必須上山值勤,不僅要面對險惡的山勢與各種野生動物,甚至有可能與盜伐樹木的山老鼠正面對峙,他們的工作十分危險而繁重。這樣一群熱愛山林、守護山林的森林護管員,是守護台灣真正的無名英雄,是我們尊敬、感謝的對象。森林大調查
台灣森林覆蓋率超過百分之六十,如此豐富的森林資源孕育許多生物,更富裕了民生。在1950年代林產收入佔公有事業盈餘的百分之三十至四十,之後十年間,也是依靠公賣局與林產管理局維持著台灣的經濟命脈,而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人們眼中森林的價值與功能也逐漸改變,我們開始重視森林提供的無形功能,固碳涵水、調節氣候、提供野生動物棲息地、淨化空氣,甚至是文化資產、觀光遊憩、自然教育等服務。森林提供各式需求服務,其功能對人類的重要性遠超過昔日,要如何才能管理台灣森林資源現況呢?首先要做的當然就是資源調查!資源調查能幫助我們掌握森林現況,我們將帶著夥伴們實際進行森林資源調查,而這也是森林護管員的工作之一。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深入毫無人煙的林地,帶著工具前往林務局的劃設的森林永久樣區。走在沒有路徑的森林中,夥伴們分為四組分頭進行調查,利用測高桿測量樹高,使用直徑割、捲尺量出樹木的直徑、樹冠幅。
夥伴協力操作測高桿量樹的高度
利用直徑割可以馬上得知樹木的直徑大小
調查工作看似簡單,但其實光在崎嶇不平,覆滿植物的山坡上行走已經很不容易了,隨時要注意腳下是否有空洞、朽木,一不小心就會踩空跌倒,更何況還要拿著工具進行調查,對於沒有經驗的我們來說並不容易,但對森林護管員來說這就是日常的工作呢!在這個0.05公頃的樣區,我們27位夥伴花了一個多小時才調查完,但森林護管員只需要兩個人就能在半小時左右完成調查,是不是差很大啊。探討資料背後的意義
結束野外調查後,還需要將記錄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才算完成關鍵報告。從這些資料中我們可以探討森林利用,透過樣區圖與資料來計算森林的覆蓋率、樹林的材積、樹木的徑級分布,並與歷年來的數據一同比較,看看樹木究竟有沒有長大?樹木的材積吸存了多少二氧化碳?樹冠覆蓋率會影響其他樹木生長嗎?透過解密這份森林關鍵報告,試著了解未來森林經營走向,利用森林同時保護森林。換位思考,顛覆你的認知
隨著時代演變,從伐木到禁伐,不斷改變的森林經營方式,再對比現在的林業政策,若想要永續利用森林,我們是否需要做些調整?我們從木材商人、環保團體及當地居民、政府單位、一般民眾四個角色的立場去探討森林資源利用的困境與轉機,從不同的角度制定應變辦法。進入一個假設的情境劇:「除了外國木材價格上升,台灣木材自給率較低之外,許多配合林業政策造林的林農,能得到的收益也有限,部分的造林地樹木也開始老化,政府希望重新開始伐木作業…」
夥伴們分組扮演這四個角色,運用不同的思維與立場來思考,如果你是木材相關業者,你認為重新開始伐木產業有甚麼困難?如果你是伐木地附近的居民與環保團體,你反對的理由是什麼?如果你是在家看新聞的一般民眾,你有什麼看法?如果你是政府單位,你要如何兼顧所有人的要求去制定政策?
在面對情境時,腦力激盪,相互討論,準備發表自己的看法
在角色扮演中,我們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在夥伴中有木材相關業者和過去羅東地區的伐木工人,在角色扮演時提出了許多一般人不會設想到的因應辦法。而扮演政府單位的夥伴告訴我們,因為對法規、現在林業政策不甚了解,在面對其他夥伴的提問時,想不太到應對辦法。
在面對質疑後討論,向大家提出應對辦法
所謂的「一般民眾」其實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在森林經營中是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試著換位思考,彼此討論,從不同角度相互提問、質疑,經過多方協商溝通,森林經營的方式才能有全面性的考量,讓台灣蓊蓊鬱鬱的茂密森林循環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