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地錄音師】-傾聽聲音的風景

  2016年3月12日這天,羅東自然教育中心和30位夥伴一起打開耳朵的敏感度,聽見了「聲音風景」的豐富多彩。
  人們是一種很依賴視覺的動物,由眼睛傳遞進入大腦的畫面,總是相當霸道地佔據了絕大部分的訊息管道。當閉上眼睛,其他感官就會瞬間變得敏銳,尤其是聽覺。為此,我們特意地蒙上眼睛,強迫將五感開啟,也揭開了今日的主題-「聽」。


森林中的工作者-野地錄音師
  「聲音就像一張邀請卡,呼喚我的知覺,帶我一頭栽入野地錄音的世界,也帶著我看見許多截然不同的風景。」早上的講座中,范欽慧老師這麼說著。身為一位資深野地錄音師,她總是選擇「肉搏式」的工作方法,扛著沉重的器材親自到森林深處去遭遇各種聲音。不論何時何地,只要錄音機開啟的同時,她也置身現場,感受每一段錄音當下的氛圍。

  為了有更多機會接觸聲音的議題,范欽慧開始在教育廣播電台製作「自然筆記」廣播節目,紀錄、也撥放自然界的聲音,藉此結交朋友,開啟更多機會與旅程,一路走來竟已18年。從純粹對音律著迷、到發現周遭的環境變化反應在聲音中,她進而成為一位倡議者,致力於告訴大家聆聽的重要性。

找回耳朵的敏感度,乘著聲音飛翔
  聲音連結著記憶,當我們閉上眼睛仔細地去聽一段聲音,大腦會試著去搜尋生命中的畫面來搭配這一個聽覺經驗。譬如當喇叭播出一連串霹靂啪啦的細碎聲響,有人猜測是鞭炮的爆炸聲、有人覺得是雨滴打在鐵片上的聲音,最後的答案卻是熱油煎荷包蛋的聲音。這樣的過程十分有趣,聲音帶出來的畫面很鮮明,看不見的聽者好像在建構一個自己的世界,想像力都飛翔了起來。

  然而,現代生活中充斥著太多雜亂而單調的聲音:電腦風扇呼呼地轉、冰箱引擎嗡嗡地響、老舊受潮的喇叭線路也悶哼著。各種聲音默默地牽引著我們的情緒,我們變得無法忍受靜默,甚至回到空無一人的房間時,第一個動作就是打開電視機,讓聲音充斥整個空間,即便我們沒有在關心節目正上演什麼。

  在各種聲音交織的現代生活中,大腦總是選擇性地忽略大部分訊息,我們大多時候並不會發現有這麼多聲音交雜持續著。於是久而久之,我們習慣性地拒絕聆聽,我們聽而不聞。

  為了重新喚醒耳朵的敏感度,范欽慧老師帶來一段「洗耳朵」的小遊戲,訓練大家用最大的專注力,同時聽取周遭的所有聲音。
你能同時聽見,並記住來自耳朵兩邊的話語嗎?這可是需要很高的專注力唷!

慢慢地散步,練習和自己獨處
  這天下午,天氣晴朗,園區裡綠林成蔭。我們要求30位夥伴讓自己成為一根天線,用最沉靜的心情慢慢地散步一小段路,專注地聽聽沿途的聲音。這一段漫步,我們刻意讓同伴之間保持一段距離,一路安靜不語,練習一個人和自己獨處、練習一個人和大自然獨處。

  放大耳朵的訊號來感知環境時,除了無法得知地底下的狀況,聲音從四面八方傳來:走路時褲管涮涮的摩擦聲、鞋底踩在不同底質發出的不同音色、頭頂上空的樹稍有樹鵲和白頭翁細細的碎嘴聲,和微風拂過樹葉的沙沙聲、後側遠方的遊客快樂的說話聲,以及更遠一點,園區的柵欄外,工地裡沉重而規律的機械撞擊聲──世界很明顯地呈現出3度空間的立體感,雖然僅僅只是走路和聆聽,卻是很特別的經驗。

  心很放鬆,當所有人都陸續走到終點時,大家都還捨不得打破這難得的寧靜。夥伴們自動自發地打開椅子,面對初春一片嫩綠的池塘坐下,打開錄音機,像個錄音師般錄下池塘中間令人著迷的鷺鷥公寓的日常聲響,沒有人說話。


用彩繪創作聲音!
  如果用蠟筆來彩繪聲音,會是什麼樣子呢?
  十分鐘的時間裡,我們隨意找了一塊地方坐下來,閉著眼睛仔細聆聽,接著把感受到的用顏色和線條畫下來,創作獨特的「聲音彩繪」。原本有幾個孩子擔心自己無法坐著等待十分鐘,但當集合的哨音響起,他們卻驚覺於時間流逝的速度。自然的聲音豐富而有層次,越聽越讓人沉浸其中,當心靈安靜而專注地和大自然靠在一起,會有一種時間消失的神奇錯覺。

每一個人用來表現聲音的方法都不同,每一幅都是十分獨特又有趣的創作!

  這段創作過程有個值得紀錄的小插曲。
  當夥伴們沉靜地進行聲音彩繪時,有一大群年輕遊客大聲戲鬧著走過,如風暴般轟炸寧靜,一位正拿著蠟筆感受聲音的妹妹皺緊了臉,大為不滿地呼了口氣。有趣的是,以往和親朋好友快樂地在山徑裡笑鬧的我們,也曾經是這種聲音的製造者,但當我們真正把自己的耳朵和心敞開來接收自然,才發現這樣暴力地對寧靜投遞聲音會令人這麼不舒服。
常常我們身處自然,心的狀態卻沒有和自然在一起,於是我們和朋友嘻笑打鬧,或是大聲喊叫釋放壓力。也因此,許多人覺得好山好水的風景區「沒什麼好玩」,而設置了卡拉OK、水舞、街頭藝人等人工娛樂。其實大自然給我們的如此豐富,只要打開耳朵等感官的接收器,就不再寂寞。

聲音記載的變化
  一樣的地景,經過時光流逝,會傳出不一樣的聲音。
  就像80幾年前,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名為羅東林場,森林火車「企鎗企鎗」地沿著鐵路駛入、冒著煙拖著木材從太平山腳來到這個地方,到處是木頭滾動、撞擊或是被裁切的聲音,還有工人們拖移大木材時,協助施力所唱的歌:「魁阿累阿、魁阿累阿……」,當時這地方一棵樹也沒有,就不用提有沒有聽到鳥鳴聲了。
  80幾年後,園區恆在,但其中截然不同的聲音也代表了城市的更替與產業的式微,屬於台灣林業的獨特聲音風景,如今已經聽不到了。

  世界上幾乎每一個地方都在發生類似的變化,城市中如此,大自然亦然。
  麻雀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的一種鳥兒,那麼平凡地陪伴在我們的生活中,鄉間、城裡都隨處可見,牠們嘰嘰喳喳的講話聲對我們來說再一般不過。但卻有人發現,近年來全世界麻雀的數量正在明顯減少中。會不會有一天,我們連麻雀的嘰喳聲都聽不見了?
  為此,印度環保團體自然永續協會(Natural Forever Society)自2010年來,每年發起「世界麻雀日」,邀請全世界在一段時間裡一起為麻雀計數,從關心最普見的鳥來推敲環境的變化。
圖片來源:高雄市野鳥學會

  當然,也有一些物種抓緊都市化的優點,順利擴展族群數量。近年春夏入夜時,在住家窗外邊飛邊「追~追~」大叫的「台灣夜鷹」就是一例。有一群生物學家發現,夜鷹開始鳴叫不久後就會進入繁殖期,而這個時間似乎和當地的氣溫有關。因此,他們也透過公民科學家的方法,啟動「夜鷹首鳴回報」計畫,邀請大家一起關注這精神抖擻的鳥鳴聲,藉由紀錄每年夜鷹開始鳴叫的日子,監測環境氣溫的變化推移,以及對生物的影響。
圖片來源: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開始品味聲音
  聲音倏忽即逝,但如果被記錄下來,可能比一段畫面更有把人帶回當下那段時空的魔力。了解到聲音的保存有其珍貴性,台灣也開始了記錄聲音的計畫,「台灣聲音地圖」因此誕生,我們可以點開地圖上選擇任何一處有聲音標記的位置,播放檔案,乘著聲音讓自己飛進當時那個風景中。
  當然,從今以後,我們也可以隨時打開自己耳朵的天線,靜下心來聆聽、品味各式各樣有趣的聲音。

【點擊下圖,可放大欣賞夥伴們的創作喔!】


活動相簿:




沿伸閱讀:






以下是劉軒對台灣聲音地圖的介紹:「插上耳機,到網站上,然後zoom in到你想要聽的地方。這是聲音藝術家吳燦政多年的心血,他錄下了台灣各地的聲音,音質都很講究,閉上眼睛,無論是深山的蟲鳴或城市的喧囂,你真會覺得自己就在那寶島的時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