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腳丫走濕地】我的腳雖小,我的好奇卻很大!

  當春天冒出的新芽逐漸轉為深邃的綠色,蟬也無法克制的不斷鳴唱著高亢響亮的歌聲,熱情的夏天便跟著太陽的腳步奔跑、粉墨登場!而羅東自然教育中心,也即將帶著充滿好奇的小腳丫們,趁著暑假,來一場屬於「水」的冒險!


  羅東自然教育中心暑期兒童營隊【小腳丫走濕地】是每年夏天的大事,中心的夥伴將帶著小腳丫們走訪溪流中不同的環境,認識溪流生態、學習環境與生物的觀察方法,並且了解體認人們與水之間的關係!


【水的旅程】我從哪裡來?我又該往何方去?
  水是人類維持生命與日常生活中絕對不能缺少的元素,人類的文明起源亦皆是在河流邊所孕育茁壯,但你了解水在環境中是如何存在的嗎?我所喝的水、洗澡用的水、清洗食物用的水,是從什麼地方來?離開之後又去了哪裡?

  在小腳丫們報到並且初步的認識夥伴們之後,我們便開始帶著大家思考,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水,究竟是從何而來?當我化身成一滴小水滴時,我又會經歷什麼樣的旅程呢?就在此時,中心的夥伴拿出了高科技的「小水滴旅程紀錄器」,利用遊戲讓小腳丫們想像「水」在環境中不斷的移動、循環,可能從海洋蒸發後成了白雲、凝結後成了雨滴又落回大地上、並且被某棵急需水份的大樹給吸收,順著維管束爬上樹梢……,這樣不斷進行的「水循環」,是無時無刻都在發生的!回頭檢視自己的「小水滴旅程紀錄器」,小水滴今天又去了哪裡呢?



【急瀨與深潭,我與水的親密接觸】
  經歷了高科技的「小水滴旅程紀錄器」,大家將化身成小水滴前往得子口溪流域上游段,開啟一趟溪流的探險之旅。旅程中,有許多任務讓小腳丫們完成,每造訪一個環境,一定要來一次基礎環境觀察,透過觀察讓大家了解一條河流完整的樣貌,並了解不同河段的河水及週遭環境之間的差異;接著再使用各種調查方法進行生物相的了解。

  第一次的基礎環境觀察總是較為困難,除了試著描述自己所觀察到的一景一物,更要與小組員溝通討論,一同呈現大家所觀察到的環境是什麼樣子,在往後的幾天中,這都是小腳ㄚ的重要任務。


  河川的上游段常可聽見潺潺的流水聲,許多大小不同的石頭讓水在流動的過程中激起了許多白色的水花,忽急忽緩的水流產生了許多不同的微小棲地,在這裡我們翻了翻石頭,並且潛近水裡觀察水中的昆蟲與魚類,在此生活的水棲昆蟲多是擁有體外鰓的構造,需要乾淨、高溶氧的水質才能生活,石蠅、水蜈蚣、蜉蝣、石蠶蛾、水蠆等小昆蟲訴說著這是個乾淨的水域;水中的魚類也選擇了自己喜歡的環境悠遊著,能利用身體構造在急流處的台灣纓口鰍、蝦虎,喜歡淺潭與水體表面的台灣石魚賓,游泳能力強的台灣鏟頷魚等!這些生物熱情的出現,讓小腳丫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此處乾淨的水源,也讓小腳丫們留連忘返。




【我與我的釣竿,認識不同的調查方式】
  調查方式的選擇,是到自然環境進行觀察的重要事項,活動第二天,我們在二城國小的川堂空間,利用竹竿製作了每個人專屬的釣竿,準備在今天前往得子口溪的中游段進行環境和生物的觀察,小腳丫們開心的製作和練習釣竿的製作方法和操作技巧,但還是有許多人提出了這個疑問,「為什麼我們不繼續進到水中觀察就好呢?」。不過直接說出答案似乎不太有趣,我們賣了個關子,要小腳丫們親自去觀察環境後再想想這個問題。

  當下午我們搭著車,抵達了得子口橋旁的中游河道,果不其然,許多人下了車馬上就說「我才不要在這邊潛水哩!」,為什麼不在這裡潛水呢?水體似乎不像上游般清澈,環境四周就是許多的房舍、農田,建築物明顯的增加了,農田旁的大排水道直接接進河道中,河道的樣貌是由人工的護堤所組成,水體也不若之前那麼容易親近,這…是同一條河嗎?小腳丫不禁好奇的問了,從上游到這裡的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情?


  接下來,小腳丫們開始拿著釣竿和吐司做為餌料,在河道的兩旁開始進行垂釣的調查法,中心特別準備了沒有倒鉤的釣鉤,盡量不傷害被我們釣起進行觀察的魚類,也減少學員們操作時受傷的機率。喔!陸陸續續大家的浮標開始有了魚訊,也漸漸的有人成功的釣起了許多魚類,仔細觀察,這些魚和上游河段的魚類在外型上有什麼差別呢?身體細長,從河面上觀察黑色、從河底下觀察是白色的小白魚喬;鰓蓋和鰭上有紅色斑塊的外來種魚類紅胸鰂;還有同樣是外來種,長大後會掠食其他魚類的泰國鱧等,這裡出現的生物與上游完全不同,這裡的河水較緩但乾淨度似乎不如上游,在此生活的魚類除了外觀不同之外,也發現了「外來種」的生物,什麼是「外來種」?那麼對「本土種」又有什麼影響?




【人工的水生環境,我是造物主嗎?】
  第三天的上午,我們帶著小腳丫前往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地方:「魚塭」,人們用水泥砌成了大池子,創造一個魚蝦能夠生存的環境,利用人工養殖的方式培育人們食用的蝦蟹類,那麼我們所談的水、得子口溪,和這裡有什麼關係?這邊所使用的水是地底抽出的地下水,因為養殖而產生的魚塭廢水會被排入得子口溪。小腳丫們要想想了,人工養殖提供人類食用的魚蝦,或許能減少人類對溪流、海洋生物的捕撈,但養殖過程中而產生的廢水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值得思考。


  魚塭的環境引起了小腳丫們強烈的好奇心,魚塭四周的環境、還有飼養的方式、技術,以及這邊的歷史變遷。最令許多人好奇的是,許多看起來像是魚塭的大池子,但裡面的空間卻種植了農作物,或者飼養家禽,「為什麼魚塭不養魚了?」 是許多小腳丫心中的問題。   
  在此處養殖業剛興起時,良好的水質環境讓大量的鰻魚養殖在此進行,但廢水的排放、地下水質的鹽、劣化等,漸漸的產量減低,並且開始改變成養殖環境要求不那麼嚴苛的物種,例如虱目魚、白蝦等,而在水質逐漸惡化的情形下,逐漸有部分業者選擇放棄養殖漁業,養些雞鴨種些菜,總比一整池已經養不活魚的水來的好。

  藉著這樣的機會,我們和大家一起思考,人類活動中有哪些各行各業需要使用水,我們要怎麼樣才能一起保護這些僅有的水資源,也透過大家同心協力進行水資源遊戲,去體會每個人都盡一份心力,才能保護我們所擁有的水資源。



【淡水與鹹水的約會,河海撞擊所產生的美麗水花】
  一條河流從上游發源,流經不同的山谷、平原,最後流向了大海,小腳丫們經歷了上游、中游河段的觀察,接著我們前往了得子口溪的出海口,河海交界之處。走進河口,我們踏上了一大片的沙灘,可以看見向著大海流去的河水,和海水之間產生了撞擊,這裡的河水高度和流向似乎不怎麼固定,雖著時間的變化,有時候覺得河道中的沙洲越來越大、有時卻發現自己站的位置離水越來越近;河道上漂流的植物有時候向出海口跑去,有時卻又依依不捨的折返,原來這裡已經進入了會隨著海水潮汐而改變河面高度的「感潮帶」。


在小腳丫們的環境觀察中,則出現了沙灘、寬廣的河道、海水的海浪聲、雖著潮水漂流的垃圾等,此處的河川環境比起之前,又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在此處我們利用蝦籠和翻察法,拜訪了在河口生活的魚類及螃蟹等,扁平的浪人魚參、雙邊魚,紡錘狀的大鱗鮻、豆仔魚,還有成群結隊的花生雞魚;而字紋弓蟹、絨毛近方蟹、寄居蟹、勝利黎明蟹、海蟑螂等則在石頭和潮水附近搜尋著生物的殘骸碎屑。在這裡的生物有著能適應鹹、淡水混合環境的能力,因為環境變異多樣,造就了生物的多樣性。但相對的,不論是從河川從上游開始堆積帶下來的人為廢棄物,或經由洋流所帶來的垃圾都堆積在此,甚至是寬廣的沙灘也成為了人們直接堆棄垃圾地點,這樣一個人工廢棄物與天然生命齊聚的環境,不自主的開始為這些生物們感到委屈?


【我的一件小事,卻是重要的大事】
  最後一天一大早,大腳丫與小腳丫們又回到了沙灘上,經過了三天對於環境和生物的觀察,也經過了三天對環境的省思和認識,我們決定一起做一件小小的事情,到沙灘上淨灘,為環境盡一份自己小小的力量。淨灘的同時我們發現了五花八門的垃圾,從日常生活用品、大型的報廢物、漁業相關垃圾、甚至是許多不知名的藥品、針筒等,試想自己的生活中,有多少事情直接或者間接的傷害了我們的環境呢?



  下午我們回到了羅東自然教育中心,利用圖畫紙,繪出了這四天來我們所觀察到的河川樣貌和周圍環境,不論是水、生物、環境都深深的刻劃在每位小腳丫的心中。但突如其來的請大家把自己精心繪製的河川圖剪成小塊,交換之後又重新拼湊回去時,好像永遠都拼不回原本的樣子了,就像被破壞過的環境,無論花多大的力氣修補,都是坑坑疤疤的,滿是傷痕的樣子。


  四天三夜的【小腳丫走濕地】結束了,在各位小腳丫的心裡刻劃下了什麼呢?有趣的物種、包容萬物的大河、亦或是人和水的關係,更或者是在水域裡的人造廢棄物?認識了水、認識了大河,也認識了我們自己的角色,未來的我能為這些水、這些大河、這些我所喜愛的環境跟生物做些什麼呢?我相信小腳丫的大夢想裡會有答案的!




《活動相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