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達爾文探險營】為什麼不跟你說它是誰?

為期兩天的小達爾文探險營,在夥伴們彼此的分享中結束,兩天時間雖然不長,但過程中圍繞在小薛哥哥身旁,大約有200次以上被參與活動的夥伴們問到手網中、陷阱裏的小生物:『它是誰?』,我總是笑著回應:『你多看看它,幫他取個適合的名字吧!』。

環境中的一切不該只是簡答的填充題


為什麼不跟你說它是誰呢?為什麼不直接跟你說為什麼?在小薛哥哥的教學經驗中發現,好奇是小朋友的天性與特色,看到不熟悉或不認識的事物,都很直覺的馬上想獲得『答案』,最快的方法便是問它是誰?這是啥?為什麼?但是一獲得了『答案』,好奇心與學習就中斷了,而這個『答案』,常常是個名詞,是個簡單句子,例如生物的名字這或許是網際網路的進步,一但有了關鍵字,可以快速查詢,獲得非常多的資訊。學習的方式正在轉變當中,資訊傳遞可以非常快速,但這海量的資訊正確性與可信度也相對參差不齊,哪一個才是你可以參考的?
第二手的資訊,可能透過傳遞過程與主客觀間的詮釋,單一化了觀看事物的角度或產生偏差,這是別人觀察、理解、彙整、融合出來的,也是別人的財富,當你只透過這種方式學習,你永遠只能看到這些面向。但是環境中的一切就發生在你眼前,為什麼不多花一些時間觀察、理解,試著找出一個你可以接受的解答,就算無法馬上解決你的疑問,但身體感受的,親眼見證的,誰都拿不走!

給竿不給魚

我們沒辦法教會你所有的知識、技能,但我們想開啟你新的視野,延續你的好奇心,大自然本來就是座寶庫,她有無數的學問等著我們去發掘,你越是親近她,就有越多的疑問出現在你腦海,不見得所有的疑問都能馬上獲得可以接受的解答,但學習是可以累積的,知識是可以加乘的,當你累積足夠的『財富』時,過往的很多疑問可能都會得到解答,就好比生物的習性與構造,可能跟它棲息的環境與食物來源有關係。當你永遠只追求快速『答案』的時候,同時也失去獲得更多解答的機會。


引出興趣,獲得解答

我們來看看兩天的小達爾文探險營,夥伴們觀察到哪些疑問,又試著如何去找出可以接受的解答吧!
掉落式陷阱中,發現好多地棲型蜘蛛與蟋蟀,掉到小小的桶子中,蜘蛛會不會吃掉蟋蟀呢?蟋蟀警覺性夠不夠,警戒範圍有多大?夥伴們告訴你,透過觀察,陷阱中的地棲型蜘蛛,可能不是蟋蟀的天敵,兩者之間也沒有警戒範圍,當發生接觸時,蜘蛛逃跑的次數遠超過蟋蟀離開。

多腳的蜈蚣怎麼移動呢?又該如何精確的計算它有幾隻腳呢?當然比起目測,結凍時間的照相法更有效率,透過觀察,也一併發現蜈蚣每一個體節有一對步足的意外收穫,那它又是怎麼移動的呢?跟你說説武功祕訣吧!聽好了呦:1122334右4左5左(數字為步足編號)發現規律嗎?是S型移動的!

蜘蛛與蜈蚣,腳那麼多,誰是跑步高手呢?實驗結果,多腳的蜈蚣略勝一籌,但實驗的對照組,兩隻蜈蚣怎麼速差這麼大?仔細觀察,原來一條是蜈蚣;一條是馬陸,如果你以為腳很多就是同一生物,那就錯了!透過實驗數據,也幫我們驗證生物生理構造差異,產生行為模式不同的結果。


在掉落式陷阱中發現雞母蟲,之前都是在挖土時發現在土壤中的,它是怎麼進到陷阱裡的呢?難道是夜間在地面爬行,意外掉落到陷阱中的嗎?透過實驗發現,雞母蟲似乎不太喜歡光線,放在土堆上,5分鐘內就會鑽進土中,但當光線被遮蔽時,大部分放在土堆上的雞母蟲都停留在土堆上。因此是不是表示,雞母蟲不會離開陰暗的土壤到達明亮的地面,既然它不爬到地面,也就不會出現在掉落式陷阱中,那這陷阱中唯一的雞母蟲怎麼來的呢?大夥互相討論,得到一個結論,應該是在埋垃圾筒時,不小心跟著覆土倒進桶中的。結果雖然出乎意料,但實驗過程卻收穫滿滿。


你問我,大家得到的答案都是正確的嗎?我會說,大家得到的結果,都是自己可以接受的!透過觀察、實驗、討論,運用彼此既有的經驗與所知,獲得的答案,雖然可能與既有的研究有出入,但我相信,同樣的疑問,經過一天、一個月、一年,當大家慢慢成長,仍保有這份觀察自然的好奇心,必能獲得當下讓自己更滿意的答案!重點是無時無刻保有這份好奇心,身體力行的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