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車站是過去太平山平地森林鐵路的終點站,五分仔車遠遠從太平山腳下的土場載運木材駛向平原,火車開到這,就能嗅到居民說的「羅東味」,濃郁的木材香,從林場,從大街小巷的製材廠飄散。
竹林老地名
竹林車站是羅東林場的核心,林場開放參觀後正式名稱為「羅東林業文化園區」,但走遍園區只見生態竹屋旁的一小叢竹林,就這樣叫竹林,顯得很沒說服力吧?其實早在民國十三年森林鐵路開通前,這裡長枝竹可是遍地叢生,所以舊名竹林,附近還有間竹林國小,運木車站當然也不能例外的得叫竹林才行。
竹林站的站牌
咦,不是說終點站了,站牌怎麼寫上一站歪仔歪、下一站羅東呢?這「羅東」不是台鐵的羅東站,而是森林鐵路民國六十年代向北延伸增設的一站,方便旅客接駁搭乘,木頭們的終點站仍在竹林。
老竹林車站《註一》
園區內的竹林車站,於民國八十三年受颱風侵襲圮毀,於九十五年原址重建。老車站以太平山的檜木為建材,由於重建時台灣已結束林業生產,因而新車站使用的是俗稱越檜的木材。如今,竹林車站成為遊客資訊中心,來到園區有任何問題,都可以請教駐點的志工老師喔!
老竹林車站擁有六線鐵軌,方便列車交會《註二》
重達十五噸的機關車,行駛三個小時,載著沉甸甸的木材到了羅東竹林,有人說這裡是木材的墳場。但我卻看見,那個時代裡新舊生命交替,小樹在森林裡成長,老樹木的靈魂在這個城市開始新的生命,木材搭起房子,成為傢俱,成為柴薪,陪伴人們生活過一代又一代。
貯木池的盛況《註一》
貯木池
園區裡的貯木池,當地人舊稱「松羅埤」,因為檜木的台語就叫「松羅」,當時將珍貴的針一級檜木暫時在水池裡分類儲放,以防止其受日曬龜裂、腐壞,並延長保存年限,等待木材商前來競標,才決定這批木材的下一站目的地。
然而,浮滿水面的原木群,是林場囝仔的遊樂場,冒著被大人訓斥的風險,也要在浮動木頭上跑跳,滾得好的人當時想必是威風的孩子王吧!不過要是失足掉下去,上百公斤的木頭,可是很容易夾斷手腳的呢。
昔日的貯木池現今規劃為生態池,池水裡放置的漂流木,成了許多鳥兒的棲息地,林場也保留下都市裡難得的一抹綠意,讓人可以放慢腳步、恣意呼吸的地方,舊場域在時代更迭下,走出不同的生命力。
《註一》羅東林區管理處
《註二》太平山開發史‧林清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