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屋的音樂課】竹炭篇

        一陣微風把楓香樹吹得沙沙作響,這是一個讓人舒服到想發個盹的下午。
        平日的竹屋,送走了遊覽車的團客後,常會有一個寧靜的午後;這時候,上回在竹屋和館主暢談「竹子與樂器的關係」,聊得挺契合的遊客,再度前來造訪,堆著好享受這徐徐微風的滿意笑容,緩緩走入竹屋…

       「嗨!又見面了!這裡真舒服啊!老早就想來看妳了。」

        遊客站立著,揮動手勢、熱切地說:「我想了想,上一次妳提到的都是利用『竹子』做成的樂器,所以說,現代的『竹炭技術』並沒有發揮在『樂器』使用囉!」

        館主轉轉眼球,抿著笑回答:「嗯,當然有啊!這次就跟你介紹利用竹炭加工製成的樂器吧!」 接著,館主領遊客走到「竹炭陶鐘」前。


生態竹屋一角陳列的「竹炭陶鐘」,以竹筍造型出現,吸引許多遊客駐足拍照。

        乍看之下,遊客摸不著頭緒,問:「咦..這是陶器阿!怎麼會是竹炭呢?」

        館主:「其實這『竹炭陶鐘』是在製作過程中,將炭粉末添加在陶土內,一起攪和揉捏,再燒製成型。所以『竹炭陶鐘』的重量會比單純的陶鐘來的輕,當作為樂器使用時,聲音就能表現的更清脆!」

       遊客遲疑了一下:「妳說比較輕…?」

       館主點頭,繼續說明:「嗯!想當然而,同樣體積的『竹炭粉末』一定要比同樣體積的『陶土』來得輕,當原先100%的體積,有部分比例體積以『竹碳粉』取代時,陶鐘的重量就變輕了!同時質地改變後,也影響共鳴效果,所以敲擊起來的聲音分外響亮多!」

       聽著聽著,遊客這時想高舉起手敲擊陶鐘,突然抬頭一看,上面標示著「請勿觸碰」的告示牌。只得輕輕幽幽低頭地說了一聲:「唉,真想聽聽看啊!」

       看著這樣的情景,館主笑著說:「你有沒有覺得這座『竹炭陶鐘』,和你小時候在歷史課本上看到的『青銅器編鐘』挺相像呢?」

青銅器編鐘圖。圖片取自big5.huaxia.com/gate/big5/blog.huaxia.com/html/15/8415_itemid_750.html

        這下遊客再度振奮起精神說:「嗯!是有一點!」

      「顧名思義,『青銅器編鐘』當然是青銅器製作而做,所以敲擊起來,自然會發出陣陣金屬聲;而我們陳列的『竹炭陶鐘』,它的創意也發揮在添加竹炭粉末後,聲音效果有類金屬效果,是不是也模仿出古代『青銅器編鐘』的趣味所在呢!」館主滿意地大笑,開心地說著。

       「喔!原來如此..真是有趣啊!」遊客頻頻點頭

竹子經過高溫燒製後,成為可以發出清脆「金屬聲」的竹炭。

        突然間,外頭又再度傳來一陣吵雜的聲音,館主向落地窗外回頭一看,又有遊覽車的團客簇擁著往竹屋方向前進,在他們大軍抵達後,館主必需先做簡略的說明與秩序維護。

         遊客見狀,明白館主接下來的工作內容。貼心地說:「好啦!不打擾妳了!繼續忙吧!下次我會再來,請妳幫我介紹其他有趣的樂器喔!」

        館主揚起笑容,用力地揮手又加點頭,看著遊客說:「嗯!下次見喔!」說完,遊客走出竹屋,再去細細品嘗竹屋湖面上吹來舒爽的風了。


延伸閱讀:「認識青銅器編鐘」

■鏗鏘悠揚的歌鐘

        編鐘是中國古代的重要打擊樂器,依鐘的大小不同而有次序地懸挂在木製鐘架,用木棰敲擊發音,音色清脆、悠揚,穿透力強。因能奏出歌唱一樣的旋律,所以又被稱為「歌鐘」。

       編鐘出現在商代,興起于西周,經歷了500多年黃金時代後,自宋以後,它由盛興而衰退。商代編鐘造型別致,鐘柄部分是空心的,並與內腔相通,鐘的表面有簡單的獸面紋飾。最早多為三枚一組,能演奏旋律,西周中晚期,編鐘已由三枚或五枚發展為八枚一組,能發出相隔一個小三度或大三度音程的兩個音級。當時編鍾經常用於宮庭宴會,被稱為「鐘鼓之樂」。至春秋中晚期,又增為九枚一組或十三枚一組。

        唐代詩人在作品中曾描繪出編鐘聲音宏亮、能發出鏗鏘悠揚、悅耳動聽的妙響!在古代慶典中,編鐘常與其他樂器搭配奏樂,更顯隆重莊嚴,例如最常編鐘搭配的樂器「磬」。連結以下影片,讓我們來聽聽「編鐘獨奏」與「鐘罄和鳴」的不同感受吧!

        「編鐘獨奏」http://www.youtube.com/watch?v=claOK-j1unA

        「鐘罄和鳴」http://www.youtube.com/watch?v=n-AXFstmSBU&feature=related

         註:從影片中後方敲擊編鐘的人員動作,可以聽出是現在正發出的編鐘或磬的聲音。「磬」:也是古代打擊樂器的一種,影片右方與編鐘搭配的演奏磬,形狀如矩,為一片一片以玉石或銅為之。
■曾候乙墓的地下樂宮

「一鐘雙音」的青銅器編鐘製作方式已成為絕響,而在古代青銅器編鐘也代表身份地位的象徵。目前出土最熟為人知的編鐘,即為1978年於中國湖北隨縣城郊的擂鼓墩出土,戰國初期的曾候乙墓編鐘,共六十五枚。數量眾多被稱為古代編鐘之王,每個鐘體上都刻有錯金篆體銘文,正面刻“曾候乙乍時”(曾候乙作)。

       影片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v=SKY5HNrcD5o&feature=related

資料整理:羅東自然教育中心






※ 上一堂課:【竹屋的音樂課】竹子篇


※ 下一堂課:【竹屋的音樂課】龍貓篇